川观新闻评论员 黄志凌 张立峰
近日,广西宾阳县委书记在参加县政协会议讨论时要求参会人员“必须会用DeepSeek”,引发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这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硬招数”,也有人觉得这不过是跟风“赶时髦”。到底怎么看?
当前,DeepSeek正火热,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亮眼新秀,它在数据分析、政策研究等领域崭露头角,多掌握和运用这类工具,应该说是一种积极拥抱新技术、新趋势的态度。不过,如果要求“必须会用DeepSeek”,只是为了显得与时俱进而强行摊派任务,这种下硬性指标的行为就值得质疑了。
这种质疑并非毫无道理。过去,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数字化政绩”,盲目上马各种新技术、新平台,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成了基层干部的额外负担。如果“必须会用DeepSeek”只是为了在汇报材料里多写一笔“创新举措”,那确实值得警惕。
话又说回来,如果县委书记结合当地实际,实事求是地推动基层干部熟练掌握DeepSeek等人工智能来辅助工作,无疑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对提高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是件好事。从这个角度看,“必须会用DeepSeek”将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工具”。
因此,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关键在于“怎么用”,而不是“会不会用”。如果只是简单培训几天,然后要求干部们“打卡拍照”“留痕存档”,那无疑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而如果能够建立长效机制,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具体工作紧密结合,甚至将其纳入考核体系,那么这一要求就有可能成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催化剂”。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如果只是“为了用而用”,那难免会沦为一场“数字秀”。DeepSeek再强大,也不能替代干部们的实地调研和群众工作,如果因为依赖技术而忽视了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那反而是本末倒置。因此,要坚持技术赋能、实干为主的理念,用好DeepSeek等人工智能,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但愿“必须会用DeepSeek”,能够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又一个注脚。希望各地在追赶技术潮流的同时,别忘了脚踏实地,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