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成栋


身着牛仔裤小白鞋亮相民营企业座谈会的王兴兴,将春节延续至今的“宇树旋风”,再度推至高潮,而这次最受关注的话题,是他的年龄:35岁。


1990年出生的王兴兴,拥有话题性极强的成长简历:英语学渣,学历乏善可陈;19岁开始把爱好变成现实,兴致勃勃做了个双足机器人;26岁,辞去大疆工程师这个人人称羡的稳定工作,踏上充满未知的创业之路;创立宇树科技后,选择被公认为迭代慢、难以产业化的四足机器人赛道,短短七八年间,从每秒3.3米奔跑速度的Laikago,到成本压缩至9.9万元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1,宇树科技一步步走上央视春晚舞台,成为新晋的“杭州六小龙”之一。


如果单从这样的创业故事看,在座的民营企业家们似乎都大同小异。而更大的不同点在于,书写这一故事的王兴兴,只有35岁。相比其旁边74岁的刘永好和81岁的任正非,这样的年龄的确足够年轻。


年轻的中国创业者,也正在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35岁的刘永好新采购了一批机器,正在琢磨第一条国产乳猪饲料生产线如何搭建;35岁的任正非虽然已经是参加过全国科技大会小有名气的科学家,但仍旧还是军人。这一代的创业者们,真正的创业之路,此刻都尚未开始。


当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创业的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5岁“高龄”的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之所以说他“高龄”,因为35岁的马化腾,已经跻身“胡润百富榜”第56位,身价40亿元;35岁的张一鸣更是卸任今日头条CEO,开启“退休生活”。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技术加速迭代,的确正在把创业成功的年龄线不断向前推进。也难怪有网友因此感慨,“35岁的我,已经没办法投求职简历了!”


35岁,难道真的是就业创业的“隐形红线”吗?MIT的一份研究报告确实给出不太乐观的答案,这份报告表明,技术发展正在让知识的有限期被压缩,工程师专业知识半衰期从10年缩短至2.5年,管理人员战略思维的有效期从7年降至3年。换言之,35岁的群体,如果未能建立自我持续的学习机制,知识结构将加速老化。


正在被35岁王兴兴刺痛的人们,是时候重新拿起学习的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