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杨艺茂
2月16日,和以往周末一样,峨眉山景区内游客众多。峨眉山景区秩序管理局的秩序执法人员林正龙,正在长驻点位天下名山牌坊维护商铺、游客秩序。
“景区景观虽没有大的变化,但管理工作已‘大变样’。”峨眉山市委书记、峨眉山景区党工委书记李良介绍,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景区接待游客超33万人次,同比增长8.8%,但旅游投诉较2024年同期下降37%。
变化从何来?李良解释,这得益于峨眉山景区“景、城、企”多管合一体制改革落地见效。
为破解多年来存在的“九龙治水”问题,乐山市制定峨眉山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聚焦“景、城、企”改革,加快构建起“全山一盘棋”格局。
秋季天高云轻,远眺峨眉山金顶与万佛顶同框。C视觉摄影师 张元戎
直面问题:
看得见的管不到,管得到的看不见
改革开放以来,峨眉山景区管理体制历经多次变革,“一座山多个管理主体”的体制机制矛盾日益加深。
“此前,峨眉山景区管理事务主要涉及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属地政府、市属景区国有企业三方主体。”乐山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条块分割、互不隶属、权责不清的管理体制弊端越来越难以适应景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景、城、企”思想不一致、步调不一致等问题极大制约了景区持续健康发展。乐山市相关负责人解释,景区管委会作为乐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主要承担景区遗产保护、涉旅事务管理等职责,面对大量涉旅事务不具备行政执法权,导致游客投诉“该管的管不了”。
“此前,旅游乱象管理和执法两分开:景区管委会一线管理人员因不具备执法权,对旅游乱象看得见但管不着;拥有执法权的市级执法人员,因没有长期驻扎在景区,会有‘能管但看不见’的信息差。”李良谈到,打击乱象需跨主体协调执法人员到场,但其中会产生时间差,可能会导致违法违规行为出现打“游击”情况,直接影响游客在景区的体验。
记者还了解到,在基础设施设备维护更新、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需要景区企业和景区管委会共同执行。企业运营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工作节奏不同步时,就难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效统一。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峨眉山,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C视觉摄影师 胡威
对症下药:
一家管一家让运转更流畅
去年11月,《峨眉山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审议通过。今年1月,改革后的首个新部门——峨眉山景区秩序管理局落地。
“主要解决调查取证与执法办案的协调难问题。”秩序管理局局长晏文明介绍,以前在秩序管理方面,管与罚的主体分开,现在整合为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力量更集中。具体而言,拥有执法权的工作人员下沉到景区乱象产生的重要点位,涉及景区管理条例的20个处罚事项可由秩序管理局直接执法办案。超出此范围的部分事项,由该局前期调查取证,后期再交峨眉山市有关部门。
不仅执法层面。记者了解到,乐山市委开展专题调研,瞄准“病灶”精准发力,创新性地采用由峨眉山市委、市政府代管峨眉山景区党工委、管委会,由峨眉山景区党工委、管委会代管景区内3家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案,彻底解决职能交叉、相互掣肘的问题,建立起统筹高效、运转顺畅、管理有序的国有景区管理新体制。
李良认为,机构重置优化要化繁为简、厘清职责边界,以更好实现高效管理。此前,属地政府和景区都有交通管理部门,景城职能交叉反而管理力量不集中。改革后,统一将交通管理职能整合到属地政府。此外,还成立景区发展局,专门推动项目建设落地;成立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院,填补了加强世界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传承利用专业机构的空白。
通过改革,景区理顺了财政收支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形成收益分配正向激励,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效调动了三方积极性。李良说:“景、城、企各方沟通顺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1+1+1>3’的效果。”
联动共享:
不同管理主体各司其职效果初现
改革落地后的首个春节假期,景区更改了每日游客量上限,由每日限流2.8万人降到2.6万人,以此缓解景区接待压力,提升游客体验。“景区制定限流政策,我们运营流程中执行即可。”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省去中间各方多向汇报、来回拉扯不统一的繁琐,提升了管理效率。
春节假期,峨眉山市实现景城有效联动,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春节前夕,由峨眉山景区管委会牵头,联动各部门开展了交通、消防、特种设备、食品等领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并组织各片区进行森林防灭火、反恐防暴等应急演练。春节期间,相关部门提前谋划,在金顶等人员密集地新增执勤点,做好重点车辆、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地段交通管控,实现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实时调度。
“一龙领航”后,景区企业也开始尝到甜头。“我们更加专注于产业转型升级、业态创新更新。”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对于产业发展需要的在地资源利用、项目包装打造等,能实现更高效地直接匹配,有利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这一点得到景区的佐证。李良介绍,除社会投资和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外,景区产业项目主要由景区企业执行,管委会也会为项目申请相应的匹配资金,缩短项目落地流程。
成效初显,景区改革“后半篇文章”怎么做?“不能‘山顶山脚两头热’。”李良谈到,景区需要逐步提高中低山区的资源盘活率,丰富中低山区业态体验;将升级智慧旅游体系,接入低空经济、空间技术利用等,让游客体验更便捷;将启动全山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升级。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峨眉山景区拟实施景区提质攻坚三年行动,已梳理包装项目40个,总投资预计103.24亿元。其中,投资45.34亿元的28个提质项目拟于今年开工。李良说:“景、城、企三方合力下,力争未来实现年旅游接待1000万人次、综合收入500亿元目标。”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以前是“看得见的管不到,管得到的看不见”,现在是“一家管一家,运转更流畅”。峨眉山景区的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让旅游投诉下降了37%,还让游客体验大幅提升。看来,改革不仅是“刀刃向内”,更是“服务向外”,真正让游客感受到景美、人更美。
未来的峨眉山,不仅要让金顶“热”,还要让中低山区“热”起来。通过盘活中低山区资源、升级智慧旅游体系,峨眉山将实现“全山热”,让游客从山顶到山脚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魅力。
从管理难到服务易,峨眉山景区的改革,不仅让管理更高效,还让服务更贴心。从限流政策到新增执勤点,再到智慧旅游体系的升级,每一步都在为游客的“小确幸”铺路。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新篇章
还没去过峨眉山,听说那里的猴子很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