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故事。故事上半部分写杜丽娘因梦伤情而死,下半部分写杜丽娘与柳梦梅人鬼相恋重生,围绕的是剧作者汤显祖所要表达的“至情”主题,表现的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感之伟大力量。

剧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至情的化身,她的死生都围绕着一个“情”字,故事剧情也围绕着杜丽娘追寻的“情”展开。通过梦,杜丽娘对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内在意识得以苏醒。她依靠自身灵与肉的不懈追求,且非常主动、执着、坚定、彻底地与束缚和窒息着她的封建意识和封建力量作斗争,体现了性格的坚强和自我意识的明确。

评论作者杨清发认为,杜丽娘的深情与世界的无情的对抗,是明代理学思想中“存天理,灭人欲”与生命中本能的情与感性矛盾的一个表征。汤显祖用杜丽娘的胜利,让人性本能的爱欲得以体认,肯定了“情”的伟大力量,实现了他的至情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杜丽娘的至情,是她自我意识觉醒后,自我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实现的路径。爱情是解放的力量,是冲破封建旧势力的力量。当代觉醒后的独立女性,为现实自我与自由,却走上一条与“情”截然相反的“理”之路。这个“理”虽不同于明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之理,却同样要去否定与压制生命中的感性与情感,这是现代意义上人类经过启蒙后的理性。

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科技如何发达,每个人的肉身切实存在,内在的心也永恒存在,哪怕这颗心在现实的压力和纷繁复杂的消费世界中变异,耻于直面爱情。只要这颗心存在,就有着对爱与柔情的渴望。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给我们以启示,对情的追求,并不代表主动权的丧失,相反,恰好是一个人拥有主动权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