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林

广安市博物馆展出的“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是奉献给广安人民的一道文化盛宴。人们常说敦煌艺术,首先想到的是西北石窟、佛教壁画和飞天神女,其实是一个误区。特展零距离展现敦煌石窟艺术的全部经典,复现了敦煌石窟艺术这颗世界璀璨明珠的魅力,澄清了一个认识误区,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增量。

特展精,耳目新

敦煌石窟艺术特展以实物、图片、文字、影像的方式,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展出石窟、壁画、雕塑、佛经、音乐、服饰等,有元代著名碑刻“六字真言碑 ”、唐朝菩萨立像、按1:1复原石窟3座、多件“世界之最”、“中国之最”的“敦煌遗书”、胡人牵驼砖等,种类繁多,目不暇接,把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浓缩在眼前。

特展布置的丝路明珠、佛国妙相、人间万象、石室宝藏、守护传承等五大版块,题材丰富,布置精湛,观者步入其间如同身临其境。并配以3D数字图像,演绎敦煌石窟洞窟形制、音乐、服饰类别,全景式呈现,感受异常,形成参与式体验。每件展品上都有工整的标签,标注的不只是一个名称,还标注着年代、来历和用途,介绍翔实,引导观众获得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

一个石窟从始建到完成,大体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一系列的营建过程,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石窟中的壁画内容丰富,有经变画、故事画、装饰图梁、尊厚画、供养人等画像,涵盖从4世纪到14世纪千年的历史跨度。

从石窟到雕塑,从壁画到佛经,从建筑到服饰,从墙壁到藻井,活灵活现,逼真可信。按1:1复原的第17窟(藏经洞)、第45窟、第285窟等,令人仿佛进入西北敦煌石窟境地。尤其是第17窟,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他对国家的统一有着重大贡献。1900年,在第17窟发现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多种文字的古代遗书及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数万件,堪称“打开中世纪世界历史的钥匙”。

新敦煌,成就大

敦煌位于干旱的大西北荒漠,但不辞艰辛无私奉献的敦煌人,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扎根戈壁抗风沙,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在常飞鸿、段文杰、樊锦诗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敦煌人毕生守护敦煌,奉献青春,铸就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把当、开拓进取”的敦煌精神,成就了敦煌艺术,才有今天足不出户的悠闲体验和享受。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一盏马灯就是传统的抗风雨照明工具,就是漆黑石窟中明亮的写照。在恶劣的条件下,无数敦煌人凭着一盏盏马灯,完成无数石窟、塑雕、壁画的抢救,以连环画的构成形式和独有的线性叙事逻辑娓娓道来,呈现在世人眼前。

浓缩的特展抽丝剥茧,考镜源流,复现场景,是对历史情境的简化和精练,演绎了敦煌动态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开放式的走向。通过观看实物、观图片、听音响,既有视觉震撼,又有颠覆性认知,不再局限于流沙石窟、佛教壁画、飞天形象。

在传统造型艺术的基础上,今天的敦煌人还进行数字化对接,深化驼背上的历史、莫高窟洞窟开凿年表、水月观音艺术装置、净土梵音各式乐器、歌伎舞伎等,将一幅绚丽的数字化场面,生动活泼又尽美尽善地进行展现。

源远长,全共享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古称瓜州。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是东西方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敦煌石窟艺术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吸收并融合外来艺术的精华,将石窟、壁画、雕塑、建筑等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风貌,展示了4世纪至14世纪的辉煌艺术精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遗存。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经兴衰。如今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交流中重焕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有学者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奠定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艺术中心的重要地位。

特展是临时展览。每一处展陈细节色彩精美、线条流畅,以实物、实境的构成样式娓娓道来,让原本深奥的敦煌石窟艺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化为诗情画意,共同营造一个饱含人文精神的空间,增添文化气息,让往来观者心生敬畏,沉浸于对历史的追溯和对文化的沉思中。这对普通观众迅速了解这一辉煌遗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面对敦煌石窟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观者欣赏的是艺术,学习的是知识,收获的是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