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乡村振兴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与现代化发展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进经济与环境的绿色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应在传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基础上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一,应发挥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传播教育中提高村民、企业和政府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认识,明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其二,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实现农业生态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并鼓励企业在发展农业相关产业的过程中大范围地使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由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对传统农业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政府应为农业绿色生产发展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通过设立农业生产绿色发展专项资金,降低农业发展主体的资金负担,使其更好地践行农业农村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出台一定的绿色产业标准,以规范性的政策约束来推动产业的合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监管,确保政策有效实施。其三,重视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和绿色建筑等相关农村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应逐步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科学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降低绿色产业的进入门槛和经营成本。同时,加大对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绿色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一是要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法治保障,筑牢生态保护的红线。完善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和工作内容,为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效推进提供依据。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和相关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二是重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生态的重要举措。政府应重视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农田防护林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乡村厕所、新能源交通站等绿色便民服务网点的建立健全,以有效改善乡村生活质量,鼓励村民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同时,贯彻农村垃圾分类理念和举措,将污水处理工作、农业用水节约高效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提上日程,在发展中进一步改善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重视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的应用。以经济激励的方式提高村民建设乡村生态环境的干劲,并辅以一定的处罚机制,加大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此外,以数字化的乡村生态治理方式应对地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在已有的成熟技术条件下充分考虑各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构建农业生产智能监管系统,实现农作物播种、灌溉、施肥、用药等全过程、全环节的智能化,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绿色性、安全性、环保性及高效性,为绿色乡村建设赋能蓄能。
多元主体参与,助推乡村振兴再上台阶。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组织应共同参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合作模式。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多元共治机制提供制度保障。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扶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实现增加供给、保护生态、提高收入的有机统一;积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生产与生态,结合各地优势打造绿色产品生产与销售的金名片等。其次,鼓励第三方主体参与,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社会资本。企业作为拥有社会资本的重要主体,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乡村问题,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此外,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以社会组织牵头,为农民提供专业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绿色生产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让其在绿色实践中切实获得提升与收益,进而增强对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认知与认同。利用网络平台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大主体联系起来,实现各主体之间的良性沟通、信息共享、工作协作,实时了解乡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问题,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贯彻落实并非一蹴而就,必须通过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让绿色成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再现乡村山清水秀、宜居和美的生态新画卷。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研究———巴彦淖尔市为例”〈编号:NGJGH2020417〉)
作者
包翠荣
■ 河套学院副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2025年02月12日 第11版
图源|新华社
编辑|孙冰冰
主编|蒋琳
监审|钟倩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阅读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