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从“多彩贵州”到“七彩云南”,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寨一城,都提到了一个命题——文旅融合。
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要传承好弘扬好,在文旅融合中更好彰显它的光彩。”
在云南丽江古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丽江有美丽风光,有特色文化,有很高知名度,一定能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
文化旅游业在“文”也在“旅”,这一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进一步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再到此次云南考察进一步指出“文旅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互促互进,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的思考。
从“文化和经济”的视角出发,不难理解文旅融合发展既强调经济属性,也注重文化内涵。但从实践来看,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对地域文化挖掘不深入,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竞争力;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商业气息太浓、文化味道太淡;有的地方则不顾自身文化特色,盲目跟风,某个地方、某种产品火了,迅速“复制粘贴”,最后也只是“昙花一现”的结局。不少游客有这样的体验:旅游目的地时常“撞脸”,逛着一样的商业街区、吃着一样的小吃、买着一样的小商品、玩着一样的旅游项目。
随着文旅消费升级,如今,游客们不再停留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打个卡,而是更加追求“下马观花”的深度体验;不再只满足于“看见”好风景,而是更多地想要“遇见”好故事。游客更加注重的独特体验、别样生活,都需要文化的“浇灌”。文化特色的凸显度、辨识度,与文旅融合竞争力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何挖掘和提升旅游“文化味”,成为一道文旅融合发展不可回避的“考题”。
与其卷同款,不如造“限量款”。“限量款”是有稀缺性的,各地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这是文旅融合的宝贵资源。一键“复制粘贴”来得快,但是“强扭的瓜”不甜,文旅发展扎根于本土,生根于文化特色,深入挖掘、用心呵护,自然结出的果实,才有活力、有特色、有生命力。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性,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并非只是简单挖一挖、掘一掘。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将其落地为游客们现场的体验、多种形式的消费产品,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的地方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交汇点,有的地方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有的地方运用上了新技术新手段,这些都可以让历史故事、传统文化更加可感可知。
文旅融合不等于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文化底蕴、旅游体验、人文情怀等诸多要素的有机整合。诚然,文旅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可小觑“文化赋能”,把文化软实力融进文旅产业中,将孕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春色满园,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文旅融合需要创新,期待看到更多地方在传承中发展出新意。
深度体验代替走马观花,文化的“浇灌”让旅游更有意义。
“限量款”文旅,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期待更多地方能挖掘自己的特色。
文旅融合,不仅仅是造景,更是讲故事。期待独特的“限量款”体验。
“复制粘贴”的旅游产品真该淘汰了,文化的独特性才应是核心竞争力。
文旅如何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很多综合因素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