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全国两会刚落幕,习近平总书记便前往贵州、云南考察,“文旅”二字被频频提及。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总书记深入了解发展情况,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在云南丽江古城,他仔细察看古城保护,叮嘱当地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期间,总书记进一步阐释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怎么抓好旅游呢?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

不必讳言,部分地区的文旅产业在发展进程中,似乎陷入同质化泥沼,逐渐失去了独属于自身的特色魅力。一些所谓的古城古镇,入目皆是如出一辙的银饰店、姜糖铺,还有风格相似的客栈,千店一面,毫无新意,尽显单调乏味。也难怪有文旅局长会自我调侃,将古镇戏称为“连锁快餐店”。这般过度商业化开发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打造出“网红爆款”,但长远来看,实则是对文化元气的直接损耗。

何谓“人无我有”?我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正是文旅发展的宝贵财富与独特优势。实现“人无我有”,要深入挖掘在地的民族特色文化,将这些特色妥善保护、传承,并创新转化为文旅产品与体验项目,让游客领略到别处难寻的风情,如此才能在文旅赛道上崭露头角。

“饭养身,歌养心”,黔东南侗族大歌表演者用喉音、鼻音、唇齿音交织出和谐美妙的声浪,这正是“人无我有”的文旅资源体现;《哪吒》系列电影也可以说是文旅融合和放大“人无我有”的经典范例。影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影视技术精妙融合,让古老的哪吒形象重焕生机,吸引无数观众走进影院,进而引发大众对相关旅游景点的浓厚兴趣;苏州博物馆巧用现代线条勾勒古典园林魂魄,敦煌壁画借助数字技术重现飞天神韵……这些创新实践彰显出文化基因强大的生命力,将隐匿于历史深处、民间角落的特色文化发掘出来,精心雕琢,凸显“人无我有”,无疑这是破解文旅同质化困局的关键密钥。

站在文旅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需要构建独属自身的文化基因库。这个基因库并非静态的陈列空间,而是充满生机、持续迭代的生态体系。以蜀绣为例,在传承数百年精湛针法的根基之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与创新材质应用,将蜀绣与新型环保面料结合,设计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服饰、家居用品等;借助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图案绘制,优化针法布局,让细腻精美的蜀绣艺术突破传统框架,在新时代绽放全新魅力。当蜀绣绣娘以五彩丝线在绸缎上穿梭,精心绣出灵动鲜活的大熊猫、娇艳欲滴的芙蓉时,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文化IP并非源自花哨的商业策划,而是深深镌刻在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针法技艺与审美意趣里。

留住独特的文化因子,强化“人无我有”的特质,运用现代传播方式讲述文化故事,借助数字科技激活沉睡记忆,如此一来,那些独特文化特质,方能在全球文旅浪潮中奏响与众不同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