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郭韵
近日,多所高校公布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数百名学生被给予学业预警或降级试读。
这传达了两个信号,一是高校正践行“严出”,不再是“没有毕不了业的大学”,严控毕业生质量,维护高等教育严肃性。二是校方强化过程管理,对问题学生提前敲响警钟,注重对学生的及时帮扶、纠偏和挽救。
学习是每一个学生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第一要务,大学生处于关键成长期,当下的懒惰和投机行为,都会对增加知识和行为习惯造成负面影响。
挂科率、出勤率是表面现象,这背后是学生能力或学习意愿的问题。学业预警并不是单向的过度施压,而应是深度沟通并尽早发现问题。如果学生并不是无学习意愿,就应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挫折提高逆商。如果问题出在学习意愿上,如缺乏明确目标、缺乏长期规划、迷茫无措、专业兴趣不匹配等,这也是个溯源整改的契机,从学生个体的声音中发现有利整体的措施。不妨通过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来解决,如提供介绍实习的平台、举办职业规划交流会、举办优秀校友经验分享会、优化学校的转专业政策,甚至参考借鉴上海考插班生政策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要更重视课堂教学和就业指导,避免部分学生的听课无用的错误印象。家长需要防范灌输“高考以后就轻松了”的偏颇观念。
高校坚持“严出”原则,有助于营造良好学风和校风,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社会对本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反之,在扩招背景下同时实行“宽出”,不仅是对勤奋认真学习的学生的不公,也将导致毕业生整体水平下滑,削减学历的含金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我觉得学业预警机制的价值,在于重构教育领域的责任伦理。传统的 "放养式" 培养下,部分学生将大学视为“养老院”,学习能力无从谈起。在人才竞争加剧的今天,这个“严管厚爱”的机制其实承载着更深层的社会期待。
希望高校教师适当扭转一些“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放大市场需求、学生就业情况的导向。
学校温柔地清退问题学生了。上课、科研、就业,是三个不同的目标。学生目标就业,学校目标科研,现在也越来越看重就业,教师主要是科研。关键能不能把目标统一到就业上来,通过就业来决定做什么科研、怎么上课、上什么内容。
说的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