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花萼山。万源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生活中常见的马铃薯、茄子,形态差异很大,但它们同属茄科植物。”3月27日,记者在达州万源市见到赵志海,他分享了一个冷知识。眼下他正着手编纂一本花萼山植物图鉴,计划把保护区的植物进行分类整理,记录它们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它们的亲缘关系,帮助普通人能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植物。
赵志海是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花萼管护站站长,今年40岁,2009年从沈阳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毕业后,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万源。
“花萼山的林海是一片宝库,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身着冲锋衣和防滑鞋,黑框眼镜后的眼神透着坚毅,赵志海的言语中饱含热爱。这名天津小伙,从渤海之滨跨越2000多公里扎根大巴山区,他用专业学识投身野生动植物保护,获得了“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先进个人”、敬业奉献“四川好人”等荣誉。
发挥专业所学 林海里有无穷乐趣
从万源城区出发,驶过60公里盘山公路,一栋孤悬山腰、外墙斑驳的两层小楼进入视线。它是花萼管护站站点,位于万源市白沙镇花萼村。这偏远简陋的工作地,还是赵志海努力“争取”来的。
赵志海来到万源的工作第一站是在万源市水务局办公室,接着又到乡镇工作了两年,直至通过公招考试进入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工作至今。
“我是学生态学专业的,对大山有着特殊的感情。保护区的丰富植被和珍稀野生动物,深深地吸引了我。”进入管委会,赵志海主动申请下站,到保护区一线去发挥专业所学。
花萼管护站是该保护区4个管护站之一,管辖的70平方公里莽莽群山,海拔在960米至2100米之间,是海拔最高的管护站。2018年赵志海刚下站时,站上只有他一名员工。早上天微微亮,带上望远镜、相机等工具和一些干粮进山,直至天黑才回来,是他的日常。
“花萼山有秦巴山区‘动植物基因库’之称,摸清家底和认识它们,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步。”赵志海白天采集标本、记录数据,夜晚对照专业书籍反复比对。
管理制度规定,管护员每个月进行3次“大巡”,每周进行3次“点巡”,但赵志海只要天气条件允许,都会进山。
赵志海与同事前往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巡护。马发海 摄
“我享受这份工作,林海里有无穷乐趣。”赵志海说,“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离休后扎根花萼山几十年护林造林,“周老的精神激励我当好新一代守山人。”
经过几年发展,该管护站充实力量到6名员工,赵志海成为全站工作上的主心骨和生活上的好大哥。“他一门心思钻业务,对工作充满激情。每次我们进山走到崎岖路段,他总是走在前面开道,还把干粮优先分给我们吃。”2019年进入花萼管护站的员工程帅说。
每3个月一次的采集红外相机数据,是赵志海最开心的时刻之一。近几年,红外相机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林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红腹锦鸡、中华鬣羚等出没的踪迹,科研人员还在花萼山里的河中发现了秦巴拟小鲵、娃娃鱼、大鲵等珍稀野生动物,“这些发现说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越来越好了。”
以山为家 引导更多人爱林护林
初到花萼管护站时,赵志海需要尽快突破“语言关”,因为站辖区涉及7个村庄,与村民打交道,宣讲森林防灭火知识和防止盗猎盗伐、违建等,是另一项重要工作。
部分村民到保护区核心区掰竹笋、打松子,曾让赵志海很是头疼。他很快意识到,贩售竹笋、松子的收入是这些大山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要让他们不去“捣乱”,就必须想办法为他们找到其他经济来源。
在多次奔波后,赵志海促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驻村指导林下种植,发展起萼贝等中药材500亩、薄壳核桃万余株,有效帮助了村民增收,一些村民自愿担当起了生态护林员。
赵志海和家人在巡护路上。马发海 摄
2020年,赵志海与在乡镇工作时认识的姑娘龚登菊结婚。感动于丈夫对工作的热爱,龚登菊应聘成为花萼管护站的一员。赵志海和妻子把家安在站上,站上迎来了夫妻管护员。
近两年,夫妻二人经常带着大儿子一起进山,教儿子认识花草树木,讲解各类动植物有关知识。在赵志海眼中,大自然的绿水青山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