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董世梅 曾小清 蒋君芳 杨艺茂

【小镇名片】

马村镇,位于夹江县城北面,镇域面积58平方公里,辖9个村(社区),是千年纸乡的起源和传承地,享有“蜀纸之乡”的美誉。全镇拥有13家造纸企业,造纸作坊达120家、占全县手工作坊的90%以上,整个书画纸的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以“纸”为媒推进“纸文化+纸产业+纸旅游”三纸融合,获评“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

杨湾书画新村  采访对象供图

【小镇故事】

日头升起,电闸拉开,机器声划破杨湾村的宁静。73岁的杨云福穿上罩衣,开始一天的劳作,将纸张的边角料打成浆,浸泡在水中,为造纸用,“这门手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我做了几十年了。”

杨湾村是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的一个村落,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造纸。3月25日,我们到访这里时发现,很多户人家的竹竿架上,晾晒着的不是衣服,而是刚造好的手工纸。

造纸不仅是杨湾村村民的重要营生,也是马村镇的支柱产业,全镇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从事纸文化产业。48岁的袁敬芬在当地最大的手工纸生产基地——杨湾纸坊工作,紧紧粘贴在一起的纸张,在她灵巧的手中轻松分离。她的丈夫也在纸坊工作,负责抄纸。

村民正在进行抄纸这道工序 采访对象供图

“全国超过60%的书画纸都产自马村镇,全镇拥有13家造纸企业,造纸作坊达120家、占全县手工作坊的90%以上,整个书画纸的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有3000余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文房四宝销售等工作。”马村镇党委书记陈剑告诉我们,始于唐朝的马村书画纸,有一个为人乐道的故事。1939年和1940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后两次来到马村镇石堰村,与当地纸农共同研制出享誉四海的“大千书画纸”,与安徽宣纸并称为“国之二宝”。

杨湾纸坊 采访对象供图

马村镇的产业发展,就围绕这张有故事的“纸”展开。

山中竹林,是马村镇造纸的原材料。“这片荒坡已经开垦出来,马上我们就要种下成千上万亩的竹林。”马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小强说,十余年前因受环保等问题困扰,当地造纸规模快速压缩,竹林面积也大幅减少。此后马村镇通过“集中制浆、集中治污、分户造纸”思路,破解了造纸污染难题,让造纸业重焕升级,“但现存的竹林仅千余亩,只能供应手工纸原料,大量的机械纸原料需要从周边,甚至全国各地采购。”

为解决原料端问题,马村镇去年引入业主在碧山村投资8000万元建设林竹产业基地。预计到2026年,连片竹林面积将达6000亩以上,成为夹江县面积最大的竹林。项目投产后年产竹原料约1.8万吨。

连片的竹林,也将自成一景,成为当地重要的文旅元素。“围绕‘纸’做文章,我们要推动一二三产互动。”陈剑说,虽然马村镇文旅发展基础好,但过去受一些因素制约,知晓度还未打开。

交通就是一大掣肘。目前马村镇境内仅一条省道,离最近的高速出口有半小时车程。“马村镇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吴小强说,规划中的成峨高速在马村镇设置出口,“这条高速通车后,马村镇的高速出口将是乐山离成都最近的一个出口。”

尽管高速建成时间至少在3年后,但马村镇的文旅棋局早已摆开。

在马村镇石堰村,陈剑带着我们拾级而上,抬头所见,是正在打造中的张大千寓所民居组团,这里居高望远,风景秀美。“张大千先生居住过的院落周围还有9个院落,我们把它们统一打造成集展览、接待、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民宿群。”

张大千寓所民居组团 采访对象供图

山脚下,一些民宿已开始营业,它们有个特别的品牌名——“文家乐”。走进一树闲居文家乐,最先看到的是当地文家乐的标准配置——书房,墙上的书画、柜子里的书籍让一树闲居充满“书香味”。老板陈利群正带着住宿的客人,在距离住宿区不远的地方体验制茶:“来这里的客人,一般都会体验下我们的制茶、造纸。”

“今天早上已经有四五辆旅游大巴开进村了。”吴小强说,目前全镇建成文家乐民宿13家,创建省市县三级研学基地8个,全国首个以纸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石堰村村史馆也已投入运营,年旅游综合收入达800万元。

“千年纸乡”马村镇的发展图景,已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