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报道专题)

1934年出生于北平(现北京),著名作家、学者,曾担任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文化部部长等。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任多所高校名誉教授。代表作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这边风景》《红楼启示录》《老子的帮助》《天地人生》等。2019年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对于传统典籍,第一是激活,第二是优化,第三是努力联系当下、联系实际,第四是抱着平视的态度、共舞对话的心情


·文化的意义不在于自身的观感,而在于它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有效性,以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品质与能力


·多元文化之间应当对话交流,求同存异,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各自发展和共同发展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至今活着的文化,而绝对不仅仅是博物馆与古汉语典籍中的文化;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是针对结合现代的、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不是只供欣赏和保护的稀有文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落实到生活层面来;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资源,可以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来


年过九旬的王蒙,脚步未曾停歇,思想继续奔走,笔尖书写不停。


2024年11月、12月,在四川乐山、新疆乌鲁木齐,这位著名作家、学者、“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获颁2024郭沫若文学艺术奖文学大奖、首届天山文学奖·杰出贡献奖。2025年1月9日,王蒙《诗词中国》新书发布会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50卷本《王蒙文集》中,最早的作品诞生于1948年,这意味着他的写作完整地见证了新中国的历程。王蒙说,关注人民的命运,书写人民生活的变迁,不仅为了抒写个人性情,更希望它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能够表达人民的愿望和心声。


王蒙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中国传统思想、文学经典,也不仅仅是为了寻章摘句、吟风弄月,不仅仅是为了复古、怀古,而是希望与古为徒,古为今用。王蒙希望把古典文化拉到现代来,拉到我们的身边来,他追求的是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古典文化的现代性、古典文化和今天中国之间的关系,尤其要追求古典文化的人类性、世界性、人民性、新鲜性。


文学创作七十余载,理想主义贯穿始终

2024年11月13日下午,乐山沙湾沫若剧院高朋满座、星光璀璨,由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郭沫若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举行。王蒙的中篇小说集《霞满天》获评2024郭沫若文学艺术奖文学大奖,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人民艺术家”健步上台,领受荣誉。


《霞满天》收录了王蒙的两部中篇小说《霞满天》和《生死恋》。前者讲述76岁的蔡霞教授经历极致打击却依旧保持高贵人格与极强的生命力;后者聚焦于北京普通宅院里,顿家和苏家半个世纪的不解情缘。


“蔡霞赶上了许多意外的、不幸的事情,但她仍然健康地活着,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有的人幸运多一点,有的人莫名其妙的不幸多一点,但是保持对人生的信心,尽一切可能使自己过更健康、更有兴味的生活,就值得佩服。”王蒙表示,《霞满天》意在展现人的强大、善良,以及勇敢的坚持、生活与生命的忠诚和爱恋、信念与向往、包容与忍耐等积极因素。


对于这种“强大”和“真实”,2024郭沫若文学艺术奖组委会给予充分肯定,授奖词以高度概括的文字总结王蒙的人生:“人民艺术家”王蒙是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在场者、实践者和见证者。


1956年,年仅22岁的王蒙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时题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成为较早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文学作品,引发轰动和争议。改革开放后,王蒙除了出版完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还继续关注现实并寻求艺术手法的创新。这一时期,《夜的眼》《活动变人形》《蝴蝶》《布礼》等小说,以及他的散文、评论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王蒙


2015年,已经81岁的王蒙凭借70万字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获得茅盾文学奖,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清明上河图》式的民俗画卷”。202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50卷本《王蒙文集》,收录其1948年至2018年的主要作品,总计近2000万字。“虽然视力和听力减退了,但是我有对文学的热爱,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生命的热爱。少年、青年是可爱的,中年、壮年、老年也是可爱的。生活各式各样,都是可爱的。”谈及创作动力,王蒙表示。


文学批评家们认为,尽管屡经波折,王蒙的作品一直贯穿着理想主义的主题。“因为有文学,记忆不会衰老,生活不会淡漠,感情不会遗忘,话语仍然鲜活,思维仍然噌噌噌,童心仍然欢蹦乱跳,诗意仍然在意在胸。”王蒙相信,不管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多么曲折,但前途总是光明的。


坚守人民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出席2024郭沫若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前,王蒙饶有兴致地乘坐游船,从江面上参观了乐山大佛。他表示,这并不是自己第一次来到乐山、来到沙湾,2017年就曾前来沙湾参观郭沫若故居。


谈及郭沫若的主要贡献,王蒙首先以作家的视角提到诗歌,认为《凤凰涅槃》《天狗》等作品“开一代风气之先”。“要讲‘五四’之后的新诗运动、新诗潮流,离不开郭沫若,他带有一种奠基性。”此外,王蒙认为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戏剧创作等领域,成就都非常高。


“所以我们愿意借这机会,再次表达对郭沫若的怀念和敬意。”王蒙说,年纪越大就会越关心历史,越关心民族、国家是怎么走过来的,越会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经典作家有更多的认识。因此,他也希望乐山方面以郭沫若文学艺术奖作为一个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切入点,做出更多“题目”和“文章”,推动文化振兴。


王蒙是一个好走动的人,跟文学创作的宏富相对应的是,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我去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都去过,除了南极和北极。我觉得中国是可爱的,世界也是可爱的;陆地是可爱的,海洋也是可爱的。”


这笔人生财富,从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积累。1963年,29岁的王蒙带上妻子和孩子远赴新疆,先在乌鲁木齐任杂志社编辑,然后到伊犁伊宁县下属的巴彦岱公社二大队,一待就是16年。当地领导建议他学好维吾尔语,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新疆、写新疆,“跟简单地做一个经济调查、自然调查不一样,深入生活是要和人民‘搞恋爱’的,‘搞恋爱’不能带翻译。”


王蒙


于是,王蒙在新疆期间,“用16年的时间成为维吾尔语‘博士后’”。半个多世纪后,他和当年结识的少数民族作家交流时,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和汉语可以自由切换。“虽然我们习惯不同、语言不同,但我们是一个共同体,是生活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也是艰苦共同体。”他白天劳动,用53公斤的体重扛起65公斤的麦种;晚上到夜校给农民上课,教他们学习新文字。写作也没有停止,《在伊犁》《这边风景》等后来出版的重要作品,都是基于王蒙在新疆的经历、见闻创作而成。


这些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源于作者坚守人民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首先需要的是深刻而不浮泛、细致入微而不浮光掠影的观察,这种观察的深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高下。只有生活才会教会一个作家独特的体悟,而文学传达给人们的正是这种源于生活的体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感知是成就一个作家的关键。”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评价道。


释读经典,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活的传统

笔耕不辍的王蒙,并非仅仅专注于文学创作。他数十年潜心国学,钻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一大批传统文化普及性作品和音视频节目,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王蒙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他努力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现状,也理解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难点与管道。


这来源于他对知识、对学习的兴趣。“我只读到高中,还没毕业,但是我什么都学,什么都爱学。”王蒙在国内外许多大学担任过特聘教授,还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并能加以使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王蒙就出版了《红楼启示录》,后来多次再版,并不断推出其他与《红楼梦》相关的著作。他谦虚地表示,《红楼启示录》是一本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我把《红楼梦》当作一部活书来读,当作活人来评,当作真实事件来分析,当作经验学问来思索。”


202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王蒙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系列”,《红楼启示录》与他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传统思想典籍的著作一道列入。王蒙透露,20多年前,自己受到出版界朋友鼓舞,开始写《老子的帮助》。“我的古汉语、哲学史等知识都不过关,但是朋友更重视的是我的阅历、经历、敏感、悟性、理解,以及分析与表达的能力。”


王蒙接受川观新闻记者采访


对于王蒙而言,孔孟老庄荀列也好,古典文学作品也好,都是来自生活,来自人民,来自实践,来自经世致用、应对生活和实践需要的。因此他认为,后人也应该时时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激活经典。“对于传统典籍,第一是激活,第二是优化,第三是努力联系当下、联系实际,第四是抱着平视的态度、共舞对话的心情。”在他看来,敢于联想延伸扩张,敢于发挥时代与自身的优势并有所发展超越优化更新,才能有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最新出版的《诗词中国》中,王蒙同样秉持这样的理念。他不强求“诗解”,认为这会使诗中非常丰富的、非常神秘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东西变得简简单单、直直白白,意兴全无、诗意全无。例如,谈到李白《静夜思》开头“床”的含义,王蒙就认为对于一般读诗人来说,即便“床”字的解读各异,也丝毫不影响对此诗的理解与喜爱。


在王蒙的认识中,中华文化、中华文学的传统,是虎虎有生气的活的传统。“唐诗宋词再伟大,我们也不会自惭形秽、自我禁锢,只剩下膜拜与死记硬背、紧跟照搬的份儿。我们永远不会是为唐宋而唐宋,我们当然是为当今、为现代中国而学习、驾驭,‘各领风骚’几许年。”


文化的意义在于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品质与能力


近40年来,王蒙一边致力于文学创作,一边致力于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红楼梦》等的咀嚼领悟,以及对中华文化“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宏观性思考,出版了大量通俗论著。


在王蒙看来,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学习、传承、创新;需要激活经典与理论,优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选择最容易被人理解、被当下接受的方式。学习传统是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一方面要强调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渊源,另一方面要强调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谈文化特色 要强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调适能力

王蒙认为,中华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是覆盖面巨大的文化,是独树一帜并拥有巨大影响与声誉的东方文化。中华文明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是目前世界主流文化最重要的参照系之一,是使人类文化保持多元性与丰富性,从而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元素。


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都会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华文化。那么,中华文化究竟“博大精深”于何处?王蒙曾经逐字加以解读。


他认为,“博”意即渊博、丰富、多样、富饶;“大”表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格局胸怀、时空体量、包容汲取、延伸发展,无不求大;“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人处世上的精明精当,二是文学、书画、戏曲、烹调、园林、工艺等领域的精致精巧;“深”则注重治国理政,强调谋略,强调藏而不露,强调“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过王蒙也特别指出,我们热爱与歌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我们更要注意研究中华文化的此岸性与积极性、精英性,强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调适能力,尤其是其经世致用、乐观柔韧、蜕变破茧、生生不已的特色。


在王蒙看来,“博大精深”毕竟是欣赏、赞颂、膜拜的仰视语言,而文化的中心是人,是生活。文化的意义不在于自身的观感,而在于它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有效性,以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品质与能力。


谈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与概括,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优化理解与把握,王蒙特别提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他认为,“五个突出特性”是一个整体,有它内在的思辨逻辑,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连续性与统一性,是我们的旗帜与力量所在,是我们文明的完整性与自洽性所在;创新性与包容性,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光明大路,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续与统一的重要成因;和平性,则是我们文明的主题,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愿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也是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预期、责任与贡献。


在此基础上,王蒙认为,多元文化之间应当对话交流,求同存异,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各自发展和共同发展。他说,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观、文化战略与文化性格更加自信与成熟的标志。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是将中华文明推向新时代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与世界正在寻求沟通与互相认同,国人的精神资源正在迅速地扩大,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正在成为一种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谈创新发展 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当今的新发展

王蒙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明中,中国文化相对比较能够连接与走向现代化,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积极入世、正视现实、与时俱进乃至世俗实用的传统。例如,我们自古就强调自强不息,强调文化与道德的此岸性,强调自身对于祖先与后人的责任,特别是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重视勤俭节约,重视积累,这些东西都推动了我们走进现代化。


关于这一话题,近年来最集中的讨论,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王蒙认为,所谓“转化”,是要把前现代的精神资源转化为现代化的精神财富;而“发展”,则是要建设适用于科学思维的、汲取了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文化体系。


这是因为在王蒙看来,我们讨论传统文化,讨论儒学,目的不在于历史,而在于当今,在于开拓、改进、充实、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与资源,应对今天的各种挑战,目的在于沟通交流,切磋琢磨。以今天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同时更好地学习、消化、汲取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文化。


不过,文化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糟粕”与“精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王蒙举例,《弟子规》中说“人有短,切莫揭”,一般来说这是对的,别人有什么生理缺陷、难言之隐,当然不能总是挂在口头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人要有是非观念,要坚持真理,有的“短”是有必要“揭”的。而且,除了弟子行为需要规范,父母、上级都要树立自己的规范与责任,也需要“父母规”与“老板规”。


所以,观念层面上,王蒙认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是要丰富、调整、安顿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伦、情感,同时包容、消化当代文化、外来文化,使之变得更加符合国情,对今天的中国适用与有效。


因此王蒙提出,中国传统的载体就是中国人民,就是中华民族的存在,就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只有现代化才能推动传承。中国式现代化很大的一个意义,就是我们能够认真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有生命力的部分,传承中华文化仍然在人性中活跃的部分。这样一来,不管你会多少外文,不管你吸收了多少现代技术,都仍有中华文化的灵魂在那里。


同时,强调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当今的新发展。王蒙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至今活着的文化,而绝对不仅仅是博物馆与古汉语典籍中的文化;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是针对结合现代的、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不是只供欣赏和保护的稀有文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落实到生活层面来;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资源,可以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来。


谈经典阐释 充分发掘精神资源,匡正与充实世道人心

202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王蒙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系列”,结集了王蒙近几十年来陆续出版的十多本文化解读类著作,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红楼梦》等中国古代思想经典和文学名著,为当代读者剖析讲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王蒙年轻时就迷上了《老子》,觉得其中的思想深不见底,论述虽然迷迷瞪瞪,却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他推出的第一部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作品就是《老子的帮助》。王蒙认为,对于今天的人,老子带来了主要以哲学思辨为引领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带来了一种逆向、另类乃至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尤其在写作风格上,老子还带来一种汉字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辞的方法、论辩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绕口令一般而又含蓄着深刻内容的为文方法。


对于儒家,王蒙认为,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孔子,离不开儒学,离不开与儒学共生、互争、互补的先秦诸子百家,以及数千年来没有停止过的对于儒学的陈陈相因、时有闪光的解读与论争。与解读《老子》类似,王蒙十分注重联系当下实际来阐释《论语》,例如他指出,孔子强调“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而提倡的是“学习型社会”;孔子还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就表明他主张在生活中学习,向活人高人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


之所以强调经典的生命力,以自己的视角加以解读,是因为王蒙认为文化有内在的稳定性、恒久性,又有随时调整消长、与时俱进的活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批判一下、骂一下、叹息一下就没了。传统文化活在我们的灵魂、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思路、我们的生活中。因此王蒙表示,我们提倡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不是为了复古或复“民国风”,不是皮相地穿戏装背诵开蒙《三字经》,不是为了贬低新文化与人民革命文化,不是敝帚自珍、闭目塞听,不是只为了给儿童们、弟子们立百依百顺的规矩。


王蒙认为,我们应该从更加长久的、开阔的,面向历史也面向现实与未来、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继续弘扬同时开拓发展中华诗学、中华诗歌创作、中华当代文学。


他表示,我们既是阅读者、尝试者、激赏者,也是勇敢的发现者、联想者、开拓者、发展者和思索者。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发掘中国这个大国古国的精神资源,匡正与充实世道人心,使我们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全面丰饶、自信、心心相通,创造新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他代表了一种“活着的传统”


趁着王蒙前来参加2024郭沫若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的机会,我们来到乐山,在乐山大佛脚下三江汇流处的游船上,聆听他讲述写作人生。


在中文系读本科时,老师在中国当代文学课堂上两度提到王蒙。


一是上世纪50年代,初出茅庐的王蒙凭借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爆文坛,这部作品也成为“十七年时期”国内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二是改革开放后,王蒙以《活动变人形》《布礼》《蝴蝶》等全新创作呼应新时期的到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发出“先锋文学”之声。


王蒙的文学创作生涯,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风格、主旨意趣上,都与新中国同频共振。直至今日,这位年过九旬的“人民艺术家”依然笔耕不辍,没有因为过往的成绩和头顶上的光环,而稍微懈怠文学事业。更难得的是,他还在中华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发展这一领域,开启了自己的探索,《论语》《老子》《红楼梦》这些传统经典,都在他笔下焕发全新的神采。


在王蒙眼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至今活着的文化;而在我看来,王蒙本人同样代表了一种“活着的传统”:其一是在最大程度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饱蘸热情的大笔书写火热现实,追寻理想主义;其二是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阐释者、书写者,不断以现代视角去理解、传承、激活其丰富的内涵,让它在绵延千年之后仍能展现出恒久的生命力。


采访时,船舱外江声浩荡,船舱内话语绵绵,我时时产生一种错觉:坐在身边的并非一位耄耋老人,而是一部仍在不断书写着的“大书”。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这部“大书”还能不断增添页码,不断带来崭新的篇章。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统筹:姜明 赵晓梦


第七十六期

执行:杨昕

记者:余如波

摄影:吴枫

海报:刘津余

编辑:杜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