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松
2025年2月,一则“小鹏汽车L3级自动驾驶致死案”的判决谣言在社交平台疯传,文中煞有介事地描述“车企担责70%”“法规全面重构”,甚至被冠以“国内首例”标签。然而,经警方查证,这不过是网民闫某某为赚取流量,用AI技术“洗稿”炮制的虚假信息。短短两天,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遭受重击。
近一段时间,类似造假乱象并不鲜见,包括“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监管局回应不交就罚145万”“上海某地惊现‘骨灰房’”等各种耸人听闻的内容,最后均被证实为通过AI工具洗稿生成的网络谣言。
所谓“AI工具洗稿”,是利用AI软件将高热点信息自动改写,将原始信息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随机替换,再套上耸人听闻的框架,一篇篇“伪原创”谣言便生产完成,一些内容甚至图文并茂,除了文字,还配有以假乱真的图片和视频。据统计,AI洗稿生成的谣言中,涉及社会矛盾、科技争议、民生焦虑的内容占比超70%,精准戳中公众情绪痛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今AI造谣已然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
当流量成为唯一KPI,技术伦理便被抛诸脑后。正如网安专家所言:“AI洗稿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问题。当造谣成本低于辟谣成本,作恶者自然趋之若鹜,真相的阵地就会加速失守。”
在当前全民下载使用AI工具的背景下,对于造谣假新闻这种随着技术发展不断迭代的“疑难杂症”,还需要各方共同配合、合力应对,既要“治已病”,更需“防未然”。
法律层面,2024年以来,上海、广州等地警方已查处多起AI洗稿案件,涉案者被以“非法经营罪”“寻衅滋事罪”公诉,释放出“技术非免罪金牌”的明确信号。小鹏汽车法务部快速联动警方刑拘造谣者的案例,更彰显企业维权意识的觉醒。
管理层面,监管部门和平台要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制止谣言的进一步发酵,并严惩问题账号。执法部门有必要抓住每一条线索,顺藤摸瓜找到并严厉打击其背后的非法产业链条,提高违法成本。
技术层面,“用魔法打败魔法”。平台需压实审核责任,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甄别。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部分平台已开始引入“AI反AI”系统,通过语义分析、传播路径追踪等手段识别洗稿内容。
社会共治则需打通“最后一公里”。公众要增强对“AI系谣言”的免疫力和鉴别力,警惕“反常即爆款”的内容;而技术开发者更应守住伦理底线。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光明,一面是黑暗”,唯有法律、技术与人文的三重校准,才能让AI成为切开黑暗而不是割伤文明的利器。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AI洗稿造谣太离谱了!为了流量不惜炮制虚假信息,严重误导公众,这种行为必须严厉打击,不能让技术成为作恶的工具
现在AI造谣越来越猖狂,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仅扰乱社会秩序,还破坏公众对新技术的信任,得赶紧管管
AI洗稿这种行为太恶劣了,把真实信息改头换面,还配上假图片和视频,让人真假难辨,真是太缺德了
真是“科技向恶”!AI洗稿造谣不仅伤害了公众,还给相关企业和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必须从法律和技术层面加以遏制
AI洗稿造谣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这种分工明确的作恶行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能让技术被滥用
为了流量不惜造谣,这种行为太短视了!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还破坏了整个网络环境的健康,必须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