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2月20日,成都历史悠久的锦江文化街区,一些市民游客正在一栋砖红色的老建筑前“打卡”留念,一旁的墙上,“四川报业博物馆”几个大字映入镜头。

市民张眉刚刚参观完四川报业博物馆,他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走进报博馆,如同打开了一本厚重的书,字里行间是四川、是中国的变化。”

去年的今天,四川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行。短短一年,这里接待了3万多名观众前来“打卡”参观,其中七成以上都是像张眉一样的年轻人。

这座“报”款博物馆为何能成为网红打卡地?这里为何又是一座不断成长的博物馆?记者一探究竟。

四川报业博物馆

在代表作里打开“中国故事”

从《四川日报》创刊号到四川各市(州)报纸“全家福”,从中国新闻奖作品到长江韬奋奖奖杯,从薪火相传的报业史到治蜀兴川的报道集……走进四川报业博物馆,一份份“新闻档案”就是这里的“馆藏宝藏”。

作为传媒领域的专业博物馆,四川报业博物馆“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四川文化教育传习的主阵地。去年以来,四川省内20多所高校在这里开展了40多场研学交流主题活动,为传媒学子们搭建起了近距离感受新闻力量、激发新闻理想的全新平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邹天乙至今都还记得去年记者节时的“探馆”经历。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在报业博物馆里,他和同学们不仅从报纸上看到了当年川藏线修建时的场景和故事,还看到四川日报记者翻过20多座大山、采访上百个点位推出的《向云端》系列报道。他说,报纸记录时代,70年过去了,但记者笔下的“两路精神”就在眼前,这就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在报业博物馆里,这样的展品还有很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四川日报》刊发了肯定广汉金鱼公社包产到组做法的文章,并配发短评《不要忌讳一个“包”字》,推动了四川乃至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科技创新、文化强省建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大熊猫情缘、三星堆考古,一篇篇报道、一个个镜头,串联起四川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

报博馆开展的教育研学活动( 资料图)

在特色讲解中走进四川报业

与大多数博物馆的专业解说员队伍不同,四川报业博物馆的解说员,大多都是这个行业的年轻记者,有的还是报道的执笔人。

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报头钢模、过时的马灯,背后寄托着老报人怎样的情怀?一张张“地震娃娃”成长的照片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报业博物馆开馆不久,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举办了一场金牌讲解员选拔赛,让记者们自己讲述四川报业的故事。

欧阳晨雨是封面新闻的一名年轻记者。那场比赛过后,她有空就会来报博馆当讲解员。她坦言,刚开始时还有点像在介绍展示内容,但随着自己讲解的次数更多,自己对传媒行业、对四川就越来越了解。“每次讲解到自己参与的一档XR栏目,观众们都会很好奇地向我询问相关的技术创新。”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3岁的小郎铮被救出时向众人敬礼,这一瞬间被《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拍摄,也让“敬礼娃娃”家喻户晓。15年后,封面新闻的记者杨博拿起相机,记录了这位“敬礼娃娃”参加高考、被北大录取的故事。杨博有时也会来到报博馆,给大家分享他与父亲两代人接力记录的故事,讲述了他多次和父亲并肩采访的点滴。“传承是一份延续,更是一种力量。这如同父亲教会我敬畏这份职业,忠于自己的选择,去热爱、去感受;忠于自己的初心和信仰,记录这个时代。”杨博说。

据了解,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职能、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四川报业博物馆也在对外招募社会志愿者,欢迎更多的人共同开展传媒交流活动。去年以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朱至刚教授、王绿萍教授等专家,就在这里开展了“四川近代传媒业的发展特征”等学术讲座。

报博馆内精彩的研学活动( 资料图)

用共建与书写让博物馆不断成长

从最先刊发王光祈从北京发出的“五四”运动消息专电的《川报》,到四川第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人声》,再到伴随红军长征的《红星》报长征专号……四川报业博物馆里,一件件藏品底蕴厚重。

早在建馆之初,四川报业博物馆就与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文博单位结成文化共建单位,持续为藏品赋能深度。同时,作为一座开放共享的博物馆,一些参观过报业博物馆的观众,也会捐赠出他们的报业藏品。

去年以来,四川报业博物馆新增藏品131件,涵盖文献资料、采编用具、书籍等。比如,党的十八大的邀请函、老报人的新闻作品和书籍、“两路建设”时使用的油灯等。

“增加的不仅有历史的藏品,更有新的作品。”四川报业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报业博物馆还在持续跟进收集着新的好作品、好评论、好创意。从MV、专题专栏到H5、再到创意海报、微纪录片,特别是四川报业新近获得的中国新闻奖、四川新闻奖等代表作都将集中展示,持续丰富四川报人展区。“用‘笔杆子’让大家看见时代新变迁,展现报业新风采。”

《烟火巴蜀——川渝影像记忆》

同步成长的还有很多。四川报业博物馆临展“烟火巴蜀”摄影展备受市民喜爱,以此为基础的新书《烟火巴蜀——川渝影像记忆》一书已正式出版;同时,一系列报业元素的冰箱贴、创刊号等文创产品也即将同步上市。“来报博馆参观打卡,还有更多有人文温度与时代精神的惊喜等你发现。”四川报业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