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马可·波罗,无数国人从历史书上认识的传奇历史人物。正是他的一部《马可·波罗游记》(又名《寰宇记》)描绘出当时西方几乎闻所未闻的世界,从此让西方关注到了遥远的中国。

700多年前,让马可·波罗感到新奇和振奋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东西方的文明交融又碰撞出了哪些火花?近日,四川博物院推出的《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以来自意大利及中国共40家文博机构的近300件(套)精品文物,打造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盛宴。油画、雕塑、抄本、陶瓷、玻璃、珠宝、纺织品……一件件精美文物,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当年东方的繁华盛景。

从《寰宇记》法文抄本认识马可·波罗

意大利与中国,跨越山海。700多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年轻的马可·波罗踏上了前往东方的路途?此次展览上,法国国家博物馆、军火库图书馆收藏的《寰宇记》阿森纳5219号抄本特雷卡尼复制版,或许可以解开秘密。最早的《寰宇记》为法语和意大利语混合的版本,是马可·波罗游历东方回到威尼斯后,因参与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被俘,在狱中口述其游历过程、由狱友记录而成,也被称为《马可·波罗游记》,向欧洲人详细介绍了东方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

《寰宇记》阿森纳5219号抄本  法国国家图书馆、军火库图书馆藏

13世纪中叶,马可·波罗出生在一个威尼斯商人家庭。他们以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苏达克为商业据点,并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拥有一处宅邸。“为了开辟前往东方的贸易新路线,1271年,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与父亲和叔叔踏上东行的路途,在历经艰难险阻后于1275年抵达元上都。”展览执行策展人卢钥颖介绍,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了17年,他聪明好学,深受忽必烈的赏识,并以商人、官员和皇家侍卫等身份游历中国,见识了雄伟的建筑、繁华的城市、先进的科技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而他们一行返回威尼斯后,因为进口了东方的新商品以及在中国的商贸活动而富甲一方。

当然,马可·波罗最被关注的还是他口述的《寰宇记》。这本书里,他为西方社会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东方画卷。卢钥颖介绍,这本面向市井百姓的白话书大获成功,法国贵族和传教士们也对这本书很感兴趣。此次展出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阿森纳5219号抄本(复制品)是《寰宇记》的法文译本,这部抄本可能是依据马可·波罗于1306年赠予法国大使的一部副本翻译而成,它在法国贵族圈内流传了两个多世纪。“这些贵族作为图书赞助人对抄本品质要求很高,因而书中常配有丰富精美的系列插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阿森纳5219号抄本便是此类手抄本中的典型代表,它很可能是在1500年左右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世的随从制作。”

威尼斯金币

多年从商,马可·波罗攒下了大量财富。此次展览上,保存在马尔恰那国家图书馆的《马可·波罗遗嘱》(复制品),提供了有关这位威尼斯旅行家的宝贵信息和他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旅行期间获得的财富资产。遗嘱内容显示,他曾将其中的一部分投入到家族生意之中。而去世后的财产清单中,则包括了从中国带回的精美织品、宝石和蒙古大汗赐予他的“金牌”等大量物品。

这是马可·波罗眼里的瑰丽世界

“壮丽的宫殿气势恢宏,以黄金为饰,精美绝伦;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珍宝无数;广袤的大地上,驿路纵横交错,商船穿梭,贸易繁荣……”在《寰宇记》中,马可·波罗描述了一个无比繁华的东方世界。历史上,他的足迹覆盖了元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新疆、甘肃以及江南、西南等地。当然,他也前往了当时元朝的政治中心——元大都。

元朝共有上都、大都和中都三个首都,分别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京以及河北张北县馒头营乡。上都作为草原都城,是元朝皇帝避暑和处理北方事务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此次展览,专门从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借了多件汉白玉石门墩以及龙纹建筑构件,从中可一窥元上都的建筑规模与皇家气派。

元上都汉白玉构件

展架上的汉白玉建筑构件,可以清晰看到龙纹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展现出元代工匠的高超雕刻技艺和艺术创造力。“最重要的是,这些元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既凸显了元朝皇家的尊贵与威严,龙纹的运用,也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对中原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吸收,是元代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卢钥颖表示。

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对东方的自然美景也有所记载。元代的自然风光,也是画家重要的描摹对象。此次展览,专门选择了故宫博物院的《天池石壁图轴》作为背景图。这幅画是著名画家黄公望以苏州城西吴县境内天池山景色所画的作品,丘陵溪涧、长松茂树、山径迂曲、层峦叠嶂,恰是江南好风景。巧合的是,马可·波罗也曾到过江南地区,不仅在京杭大运河上见证了黄金水道的繁忙,也领略了江南温婉秀丽的景色,他口述的江南美景,与黄公望的文人画,异曲同工。

翼兽纹织金锦靴套(元)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在中国的十几年里,马可·波罗游历的足迹还曾抵达过四川成都以及凉山等地。根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马可·波罗到达元大都后,经涿州抵太原府,又西南行至京兆府(西安)进入关中,通过蜀道南下到广元,入成都府,其后,又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南下,行至四川凉山和云南地区。在他的笔下,成都是“宏伟而尊贵的城市”,“此州都会是成都府,昔是强大城市,历载富强国王多人为主者垂二千年矣”“城内川上有一大桥,用石建筑,宽八步,长半哩。桥上两旁,列有大理石柱,上承桥顶。盖自此端达彼端,有一木制桥顶,甚坚,绘画颜色鲜明。桥上有房屋不少,商贾工匠列肆执艺于其中。但此类房屋皆以木构,朝构夕折。桥上尚有大汗征税之所,每日税收不下精金千两……”

马可·波罗看到的大桥究竟是什么样?此次展览用了一张历史上的廊桥,可供观众联想。而不少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所描述的大桥,极可能就是今日成都合江亭附近的安顺桥。

中外文化美美与共

《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西方世界对东方的关注和向往,其实从更早的时代开始,伴随着北方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东西方已经展开了经贸往来,促进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次展览,一件元上都遗址出土的阿拉伯文墓顶石颇为珍贵。在元上都的墓葬,为何顶石会镌刻阿拉伯文?卢钥颖介绍,“元朝时期,中亚、西亚的穆斯林以及来华的阿拉伯人等皆在元朝经商或为官,阿拉伯文墓顶石的出土,表明当时的阿拉伯人已经在元上都活动,阿拉伯等外来文化也在此地有所传播和发展,是元朝多元文化共生的有力证据。”

“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元) 横州市文物所藏

当然,中国的瓷器也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以精美蓝色花纹闻名的青花瓷,就是各国人民喜爱的中国商品之一。此次展出的多件元青花中,广西横州市四官岭出土的一件“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堪称重量级展品。这件青花瓷罐保存完好,罐身画作笔触细腻流畅,线条勾勒精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制瓷水平。福建博物院收藏的德化窑马可·波罗熏香炉,同样展示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也见证了德化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的历史。

德化窑马可·波罗熏香炉(明) 福建博物院藏

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翼兽纹织金锦靴套则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工艺精湛、图案生动,显示了元代织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其翼兽纹饰,也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此次还展出了来自意大利、制作于16世纪的黄金镶珐琅和钻石的戒指、16世纪的玻璃高脚杯等文物,让观众得以了解六七百年前西方的艺术和审美。

本次展览还设置了VR体验区,观众可以通过高清影片和VR观看设备,以全新的视角走进马可·波罗的世界,沉浸式体验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到中国的旅程。

图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