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还没有抖音,直播只有在电视里;微信开通了发红包的功能;DeepSeek创始人还不到三十岁,成立了第一家投资管理公司。那时电视的影响力还很强,收视率比点击量更有说服力,足以让广告商主动掏出腰包。那时,文化类节目屈指可数,包括央视《百家讲坛》,也不可能出现在科教频道的黄金时间。
记得当时,我客串主持一档《新杏坛》节目,每周一期,周日早晨六点多在山东卫视,我一直想不通那个时间都有谁会起来看电视,直到有一年,在共青团路边一个小胡同吃水饺时,老板认出了我,原因是那老两口晚上出摊卖水饺,后半夜才回去,休息前打开电视机,正好播着其中一期《冬至大如年》,和蒙曼还是纪连海老师录的,有点记不起来了。
后来,《新杏坛》停播了,倒是几年后,其中的节目又在别的频道反复重播,还有的被剪成短视频,在网络平台火了一阵。比如和曲黎敏老师录过的几期,让好几个朋友专门问我,能否帮忙联系曲老师看病。
但就在那时,山东广播电视台还推出了一档文化类节目,一直走到今天,让我觉得非常难得。
这档节目叫“国学小名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主流媒体对文化的一种坚守,是齐鲁大地对文化的一份长情。
山东是文化大省,大省挑大梁,但真正挑起文化大梁并不简单。一直以来,山东都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2014年,山东广播电视台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发出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成功举办山东省首届“国学小名士”中华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并将大赛做成了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一个延续至今的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首届“国学小名士”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
我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正式和“国学小名士”结缘的。记得当时刚从新疆参加一个活动,回来后,脸晒得黢黑,就进演播室做了评委。
那时对这类节目也没有多少了解,觉得无非就是解读一下知识点而已。但在录制的过程中,发现和别的节目不同,这是完全原创的节目形式,环节设计很严谨,题目也非常用心,在选手比赛的同时,普及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届“国学小名士”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
再后来的几年,每年都会去这档节目做评委,深刻感受到这档节目也在不断成长。
除了紧张的比赛之外,还同时开展了讲故事、诵经典、演小剧、城市联动、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让青少年能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把蕴藏在经典著作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国学小名士”进校园活动
个人觉得,“国学小名士”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参与性强。比赛也好,电视节目也罢,“国学小名士”不是自娱自乐,而是能够让大量青少年深入参与进来。每一年,在山东省的各个市,都会同时展开“国学小名士”选拔,同时,还有一些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展现青少年对国学创意表达的热爱和才华。十一年来,已有超5000万名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光是这个人数,就足以说明其生命力。
二是形式多样。历届“国学小名士”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线下活动。比如优秀选手进校园、大师课进校园等;电视节目走进城市、校园进行节目录制;诗词对对碰活动在各城市地标性广场、文化中心、商场、景区、学校等场所展开。
同步开展的,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景小剧、微短剧创作展示、征文等活动,为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搭建了创新创意和国学才艺展示的平台。近两届“国学小名士”还新增线上趣味答题环节,得到了全省各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只要想参与,就能找到可参与的渠道,就能有可参与的形式,是“国学小名士”长盛不衰的魅力。
三是传播力强。今天的传播,已经不仅仅是在电视屏幕上了,而是必须要大屏加小屏,横屏加竖屏,才能形成发力的矩阵。这一点,正符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国学小名士”相关话题短视频,在育新人客户端、山东电视少儿频道官方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等多平台发起网络直播,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形式宣传活动,全网在线观看总量过亿人次。#国学小名士#话题新媒体平台传播量达1.5亿。十一年来国学小名士相关话题,总传播量过百亿,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另外,还有“国学小名士”系列研学活动等,让选手们通过各类生动活泼的研学课程深入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的。
面向全国青少年,从2017年开始,山东卫视推出青少年国学益智节目《国学小名士》,节目围绕“名士人格品格的建立”、“孟言孟语”、“稷下学宫”、“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等主题,辐射全国13省区119城市。2017—2022年,连续五次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2019年、2021年、2023年三次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年度优秀少儿节目”。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国学小名士”对青少年的文化引领作用,今天的“小名士”,就是明天的“大名士”,是我们期待的国之栋梁。从“国学小名士”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如今已有不少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除了分数之外,我相信是文化的力量给了他们更有力的支撑,这种支撑让他们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第一届“国学小名士”高晗,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在读
第三届“国学小名士”宋依璠,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在读
如果给“国学小名士”提点意见,我个人觉得,在比赛的题目上,可以给选手更多发挥空间。知识点只是基础,对文化的感知,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青少年来说,是最重要的。“名士”不是能够多背出几句诗词、几十个名字的人。就像张岱在《夜航船》中所写:有的人是“两脚书橱”,却“无益于文理考校”,所谓的“学问”没什么用处,和“目不识丁”的人毫无区别。
期待今年的第十二届“国学小名士”,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未来的“国学小名士”一定会更好!
来源丨“魏道泉城”微信公众号
编辑丨孙延泊
审校丨张洁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