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丛雨萌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中,演唱会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49.90%,万人以上的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84.37%,成为演出市场票房成绩最为突出的品类。四川的成绩同样引人注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共举办演出超过2万场,同比增长67.1%;在众多演出中,音乐演出达到5810余场,票房收入约16.93亿元,同比增长27.71%,整体消费带动达到63.5亿元。

从林俊杰成都连唱两场“一票难求”,到李宗盛、张信哲、赵传等实力唱将的“怀旧特别场”引发全网泪目,再到成都LMF音乐节落地西博城,两日客流破5万……演唱会不仅是娱乐消费,更成为年轻人情感宣泄、城市文化软实力较量的重要载体。当“看演唱会”从娱乐升级为生活方式,观众究竟为什么买单?四川如何从“流量入口”转型为“文化新磁场”?

情怀与流行“双轨并行”

消费链条延伸:“演唱会+”生态成型

“60后”与“00后”坐在场馆内,共同寻找青春的气息,对于2024年的成都人来说并不稀奇。这一年,有不少中老年人解锁了“演唱会”,拉着家人的手一起,与青春偶像面对面大合唱;对于年轻人来说,帮爸妈抢票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刘德华、李宗盛、赵传、崔健、谭咏麟……在成都,父母们总是能找到自己的“爱豆”,并准确下达抢票任务给子女,而子女也乐得将原本的“追星行为”化为“家庭活动”,与老一辈共享天伦。情怀,是这一年演唱会最突出的关键词。

除情怀之外,成都演唱会市场的实力依旧不容小觑。2024年,李宗盛、林俊杰、刘德华、张信哲、张靓颖、谭咏麟、崔健、赵传、杨千嬅、凤凰传奇、李宇春、张韶涵等歌手陆续在成都开唱;仅仅在12月,就有张靓颖、王铮亮、窦靖童、彭佳慧、GAI、崔健、谭晶、赵传等一众歌手在成都举办演唱会。

近年来,成都成为众多大型演唱会的热门举办地,较强的市场消费能力是市场青睐的一大要点。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居民收支调查处处长石文格介绍,2024年,四川省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736元,比上年增长13.1%。

政策创新体系是四川演艺市场向上发展的敲门砖。2024年12月30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成都市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对演出经纪机构、年度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票房、演出票务公司等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奖励机制,并下发准确政策支持领军音乐人(团队)设立个人工作室(音乐企业)、支持市场主体引进国际顶级院团和艺人来蓉演出。

“旅游也是看演出的一部分,整个城市的风土人情都是这场演出送我的礼物……”社交平台上,关于“跟着演出去旅行”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体验经济”“情绪价值”等旅游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跨城观演关联交通、酒店、餐饮、旅游景区等多链条、多环节,周末跟着演唱会来旅行已经成为不少歌迷们的首选。来自西安的刘先生2024年看了近10场演唱会,除了收获歌声回忆外,他还热衷于打卡各地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四川积极拥抱观众需求,《措施》明确,支持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举办前2天至后2天期间,观众可凭演出门票实名免费参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免预约参观成都市美术馆、成都博物馆、成都市广都博物馆。

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数据显示,2024年,音乐演出整体消费带动达到63.5亿元。“伴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对作品品质要求的不断加码,观看演出正在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演出+旅游’消费也呈现高频次、个性化等新特点。”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跟着演出来旅行”的新模式,正在一场场高质量的演唱会中落地生根。

五粮液文化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毛不易“冒险精神”演唱会。(图源毛不易工作室)

场馆升级 演出焕新

川味“硬实力”演出留住观众

音乐市场吸引观众,靠的是“川味”硬实力。崔健演唱会邀请四川说唱歌手杨和苏共唱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并以此进行四川话改编;四川歌手王以太从金融城演艺中心开启首个“万人演唱会”,将四川文旅吉祥物“安逸”穿插其中,让外地歌迷直呼用心;GAI周延则亮相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四面台 ,作为从四川威远走出的说唱歌手,他的数个国风说唱作品中都充满了“川味”。张杰更是将四川话融入专辑《要得》中,并二次创作了充满四川元素的同名音乐电影,将演唱会舞台外延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川味”音乐吸引,从而驻足四川,享受音乐。

从追星到寻找“精神共同体”,光有情怀远远不够。场馆升级、体验更新是四川演艺市场把“流量”变成“留量”的主要原因。凤凰山体育公园、五粮液金融城演艺中心、华熙LIVE·528演艺中心等多样化场馆,都为演唱会搭建了多层次的演艺空间网络。

带上一个充气沙发,在草坪中边听音乐边晒太阳,不少乐迷朋友对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情有独钟”。2023年五一小长假,华晨宇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举办“火星演唱会”,创造性实行“一票双享(下午场+晚上场)”票制,从下午的惬意听歌到晚上的万人“蹦迪”,让不少乐迷过足了“耳瘾”。同年8月,许巍将“无尽光芒”巡回演唱会安可场定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巨大蓝莲花舞美与浪漫光影震撼了不少乐迷。对实力唱将们来说,场地是吸引其选择此地的最大原因。

据悉,该地舞台设置在超万平米的全景声半露天半室内双面剧场中,3.2万平方米的天然大草坪就是观众席,所有观众都可以随意站起来、跳起来与歌手互动。公园草坪缓缓升起的坡度,让全场任意位置都成为“最佳观赏点位”。此外,该场地主舞台上方天幕的双层膜构造起到反射及吸声作用,主舞台的外围护幕墙也做成了隔声墙构造,最大化地保障了主舞台的声音效果。

场地创新碰撞音乐节,则创造出别样火花。2024年11月,LMF音乐节成都站在成都西博城上演,音乐节告别了柔软潮湿的“泥巴地”,转头拥抱了西博城门口宽敞的场地与便捷的交通,让不少因阵容而来的外地游客体会到了成都的诚意。

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华晨宇“火星演唱会”现场图。(图源华晨宇工作室)

注入文化基因,加强技术创新

从“演出中转站”进化为“文化新磁场”

纵观2024年演唱会市场,头部艺人因其较好的粉丝基础、较强的票房号召力,从而分走大部分票房,而新兴音乐人鲜少有机会独立参加音乐演出;与此同时,大中型演唱会多选择在省会城市演出,较少青睐三四线城市及县城,种种因素叠加,催生了“拼盘式演唱会”。该演唱会形式主要以“知名歌手+不知名歌手”出现,找大部分出场费较低的不知名歌手演唱“撑住时长”,让“热度高”或“歌曲传唱度广”的歌手最后压轴登场演唱代表作。随之而来的,是“拼盘式演唱会”的乱象。明星歌手演唱曲目被“砍”,前期虚假宣传、内容“注水”等现象频出,观众高喊“退票”背后,是下沉市场对于正规演出的渴望。

除此之外,趋近饱和的音乐市场,在面对逐渐冷静的消费者时,也有着门票销售动力不足的尴尬。在“情怀杀”吸引诸多乐迷买票观演的同时,二级市场出现了多类折扣票种,一度低至2至3折,成为乐迷“薅羊毛”优选。比起刘德华、刀郎等“情怀型”歌手,一些新生代歌手成都演唱会门票在开场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价;某女歌手北京演唱会开唱前,原价388元看台票仅售95元,1180元的内场票最终仅需352元便能到手;音乐节也未能幸免,厦门某音乐节进行普票预售398元、正价票498元,VIP票预售698元、正价票798元销售后,不过三日便将所有票种降价100元至200元不等,这也令开票当日购买门票的乐迷大为不满。

面对日趋冷静的演唱会市场,成都市有所行动。据成都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后,成都市文广旅局将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加强演出市场监管,优化演出审批流程,提升市场营商环境。演出前,鼓励为演艺团队共享演排空间、简化演出项目申报材料、助力演出项目市场宣传等;演出期间,加强公交接驳、地铁运输服务等,减轻举办企业执行压力,优化观众观演出行体验等。

当成都凤凰山体育场的灯光照亮夜空,当峨眉山下的乐迷随着节奏摇摆,四川正站在演唱会经济的转折点上。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数据显示,2024年演唱会场次相比上一年增加近50%,观众在青睐跨城观演的同时,更关注旅游演艺与“演出+”。这意味着,唯有将蜀地文化基因注入演出内容,用技术创新打破时空界限,四川才能真正从“西南演出中转站”进化为“亚洲文化新磁场”。正如一位乐迷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我们爱的不是舞台上的那个人,而是那一刻,与城市、与同类共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