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门楣之上系列

播出内容:《河洛康氏——处世当怀留余心》

播出时间:2025年2月18日(周二)20:00

播出频道:CCTV4

百万之家 留余之风

邙山脚下,黄河与洛河交汇处,坐落着一个名为康店的古镇。古镇中生活着一个富裕了十三代的传奇家族,河洛康家。

清朝时,慈禧曾在康家借宿,在她启程回京时,康家为朝廷贡献了100万两白银,因而得赐“康百万”封号。如今,矗立于河南巩义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相较于恢宏的庄园,康家人更看重园内悬挂的一块“留余”匾。牌匾上镌刻着康家人世代遵循的家规祖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停建新宅 扶危济困

清康熙年间,康家人借着门前洛河的便利搞起了船运。由于经营有方,康家很快成为“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中原巨富。

清乾隆年间,康家第十二代掌门人康大勇在家乡建新宅时,传来黄河决口、康家船队被迫停运的消息。听闻此事,康大勇决定立刻停建新宅,拿出钱来治黄河。

此举令族人十分不解,治理黄河是朝廷的事,咱们行商的有必要出这个头吗?康大勇却觉得,康家靠土地发家,靠河运兴盛,如今黄河泛滥,不仅百姓遭殃,自家的良田和航运生意也很难保住,不应该坐视不理。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由于把钱捐出来治水赈灾,康家的新宅院延迟了三年才建成,但康家扶危济困的声名就此传了出去。从那时起,康家船队出行总能受到他人帮助,也因此开辟出更广阔的市场,航运生意发展到鼎盛。

倾尽家财 毁家纾难

在康百万庄园里,悬挂着一方“毁家纾难”匾,记载着康家后人康子昭的故事。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那时,刚从讲武堂毕业的康子昭,秘密加入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为了筹集抗战所需军费,康子昭回到巩义老家,打算卖地筹款。可那时的康家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康子昭的举动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面对家人的阻拦,康子昭劝道,有国才有家,如果国家亡了,我们小家的家业又如何能保住?最终,家人被劝服。康子昭把大部分土地变卖,留少部分维持生活,随后连夜赶赴抗日前线,从此杳无音信。

直到1932年,一方“毁家纾难”匾送到康家,家人才知道,康子昭牺牲在抗日前线。国家危难之际,康子昭把全部财产和自己的生命捐给了国家,他用“不留”,为“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的家风,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

延续留余家风 救人不图回报

康全权是康家第20代后人。2021年,河南发生特大暴雨灾害,危急之时,康全权用自家的橡皮船和村里人一起救下了30多人。

在那场暴雨中,康全权刚建好的养殖场也被冲塌了,损失惨重。就在他准备重新创业时,许多乡亲主动找上门,许诺自家的地随便用,不要租金。

于危急时刻及时伸出援手,以有形的救人之举收获无形的信任与敬佩。在新时代,留余文化有了新的解读,它并非是对个人利益和财富的不断追求,而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责任与担当。

百万庄园里还有什么动人的故事?留余家风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解读?今天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走进河洛康氏家族,探寻留余的处世哲学。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