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摄影 郝飞 肖雨杨

2014年9月,“川报观察”客户端孕育而出,后迭代为“川观新闻”。2024年9月,川观新闻客户端升级至11.0版本,累计下载用户超过8500万,在全国省级党媒移动端中位居前列。


这十年间,川观新闻如何探索“媒介融合”“媒体融合”“社会融合”三重融合?又如何以融合为舵、以创新为帆,在媒体变革的汪洋大海中开辟出一条独特航道?


10月10日,在全国省级党报国际传播业务研讨会暨2024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天府年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发布《川观新闻融合发展十周年报告》,全面阐述了川观新闻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积极实践与开拓创新。

活动现场

“智媒”赋能,以数字思维贯穿媒介融合

“数字思维的深度植入,是川观新闻实现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周葆华认为,从确立“移动优先”的融合发展战略,到推行“数据驱动”运营,再到坚持“用户中心”理念,川观新闻将数字思维贯穿于传播体系的各个环节。

持续迭代客户端,打造智能化、视频化、社交化的用户体验。从3.0版本开始,重视移动端用户体验。4.0版本引入AR动新闻强化互动性,8.0版本引入算法体现数据驱动,10.0版本推出攀登计划、追光公益彰显用户中心理念。最新的11.0版本,则进一步深化“智能化、视频化、社交化”三大方向,通过AI公文助手、“AI早(晚)报”“热点专区”等功能创新,为用户提供诚意十足的智能、互动和个性化体验。

全面推进视频化战略,实现内容的多模态表达,打造视频品牌栏目。川观新闻的“C视频”账号矩阵向阳而生,40余个内容丰富的栏目枝繁叶茂,涌现出获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二等奖的“我怎么这么好看”(三星堆文物版)等风靡全国的“爆款”视频,以及“小铭切瓜”“唐探经济圈”“太好‘科’了”“夜观天下”等品牌栏目。栏目内容特色鲜明,获得了用户的青睐。

积极拥抱智能化,成为省级党报践行智能技术的排头兵,打造全方位的智能媒体平台。媒介融合需要技术基础设施的打造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顶层设计与布局,结合封面科技协同,川观新闻一直是省级党媒中践行智能技术的排头兵。

例如,“四川智媒云”整合了融媒科技、智慧内容、社会治理、数字文传、国际传播五大矩阵,涵盖56个产品和服务,并持续完善了混合云平台、数据资产平台和技术中台,奠定川观新闻媒介融合的技术基座。积极拥抱生成式AI与大模型应用趋势,2024年7月,由川观新闻打造的“智媒大模型”成功通过国家网信办与四川网信办大模型登记备案,成为全国媒体首个双备案大模型,在报道辅助、图像生成、数字人-用户对话等内容生产和传播领域持续助力。以“智”为轴,川观新闻深耕数字人技术,构建了国内最大的数字记者矩阵,目前已推出41个数字记者,这支“虚拟记者团队”能够独立完成新闻播报,还能与人类记者互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内容形态。川观新闻还在2024年发布了全国首个数字记者管理办法,明确了数字记者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引领行业标准。

川观新闻数字记者矩阵

机制改革,构建协同新体系探索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离不开组织与机制层面的改革创新。十年来,川观新闻不断探索技术、采编、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周葆华表示。

重构组织架构,推动内容生产的跨部门协同与“蹲点”调研。2020年后,川观新闻持续进行组织重构,建立了集约且扁平化的十二中心架构,以促进内容生产、发布与运行保障部门之间的紧密协同、互相支撑。除日常新闻采编,川观新闻的内容生产倡导以柔性项目机制为抓手,即在重大选题策划时,推进跨单位跨部门协同协作。其中,川观新闻创新地推出了“编委带头蹲点”制度,深入四川各地基层,实地考察发现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

优化考核机制,通过“春雷计划”等激发创新动力促进内容质量提升。为推动视频化战略,川观新闻开展了“春雷计划”,通过资金扶持、硬件支持和人才激励等多方面政策和资源,用“真金白银”犒赏C视频优质栏目和创作,增加优质视频生产者的获得感,提升川观新闻整体的视频产能和质量。

创新运营机制,构建多元内容生态与用户互动体系。周葆华认为,川观新闻在运营机制上着重发展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内容生态,二是建立深度的用户互动机制。川观新闻以“大端大号”为目标,通过“川观号”平台整合政务、企业和个人内容生产资源,构建多元传播生态。在用户联结方面,川观新闻开发的“川观答题”创新将理论学习与互动游戏相结合,提升用户参与度。截至2023年,川观答题已累计推出20多个类型的网络知识竞赛,累计答题人次达1.9亿,阅读量超过9亿。

服务社会,以媒体价值拓展重塑社会融合

在周葆华看来,媒体融合的纵深区,其难点在于社会融合。川观新闻通过积极融入社会治理,服务受众与连接社会,正在重塑媒体的社会价值。

周葆华

通过真实、及时、全面的报道,直面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在全国两会等重大主题报道中,川观新闻融合动画、AIGC、数据可视化等创新形式,将宏观政策解读与四川本地发展实际相结合,深入报道四川的城乡发展、川渝经济圈等重要议题。面对网络热点事件,川观新闻凭借专业素养,进行一手报道,提供权威信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川观新闻依托成熟的应急报道机制,快速、准确地传递一线信息。

以“问政四川”为核心平台打造24小时在线的民意直通车,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11869家单位实名入驻“问政四川”,覆盖21个市州和60多个省直部门、高校、大型国企,形成省、市、县、乡镇四级高效网络理政体系,让群众诉求直达各级政府部门。

投身公益事业,关爱困难群体,彰显媒体社会责任。川观新闻“追光公益”平台自2023年9月上线,已开展30余场涉及广泛社会议题的公益活动,举措涵盖应急事件处理、乡村振兴帮扶、日常生活关怀等领域。应急响应上,平台整合全国爱心企业和志愿团队,推出如“送你一朵小红花爱心互助平台”等项目,协调物资援助和志愿服务。

构建“1+N”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推动社会进步与决策科学化。川观新闻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查与研究力量,积极服务社会。川观智库独特的“1+N”体系架构,结合全媒评论理论中心(川观智库发展研究中心)与各类垂直智库产品,形成多元化服务矩阵。

深入参与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焕发巴蜀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立足巴蜀文化沃土,川观新闻持续关注非遗传承、文博考古等领域,推出了“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数字文化潮”“新360行”“非遗传承人”“二十四节气里的巴山蜀水”等富含文化底蕴的系列策划。发挥智库力量促进文学传播,进行“川观文学奖”评选、举办“天府文艺讲坛”、开设《川观书评》月刊、推出天府阅读榜·新书榜,为读者构建丰富的阅读版图。

搭建多语种全方位传播矩阵,连接世界构建全球朋友圈。2022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负责建设运营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与川观新闻并轨协同发展,联结海内外,积极讲好巴蜀及中国故事。两年来,四川国际传播中心通过“灵感中国”视频平台、6个多语种网站、近百个海外社交账号、小程序等,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网络,覆盖传统文化、美食美景等85个垂直领域。当前,四川国际传播矩阵已覆盖超2000万海外用户,累计传播量突破50亿,影响力持续增长。

“通过真实、及时、全面的报道回应公众关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提供高质量决策支持、创新传承文化,以及精准服务海内外需求,川观新闻不仅是一个权威的信息传播者,更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文化传播的创新者,不断连接受众、连接社会,重塑其在社会中的价值与影响。”周葆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