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雷倢 摄影 郝飞
驱车从梓潼县城向东出发,环绕长卿山一路向前,不一会儿便能看见一大片红砖建筑。9月12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来到位于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南麓的“两弹城”。这里,诞生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城”
“我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有22次在这里指挥完成。”回忆起辉煌的历史,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刘文对这里产生的每一个纪录如数家珍。对更多人而言,了解这里,是通过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
不久前,位于“两弹城”里的航天科技馆和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开馆,与两弹城景区串联成片,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提供了更多载体。行走其间,保存完好的167栋历史建筑,功勋墙上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两弹元勋的雕像……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独有的时代印记和声音也变得可知、可感。
回望一段历史
走进四川两弹城博物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雕塑屹立眼前,让人肃然起敬。在雕塑一旁的墙上,写着几个大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博物馆展陈内容以“两弹”发展历程为主线、“两弹”研制为重点,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内涵,以三线文物及实物为主,分为序厅篇章、时代决策、铸就辉煌、峥嵘岁月、融合发展、科技兴市6个板块。
一个场景让记者印象深刻:这个场景是模拟邓稼先与工作人员开会的情景,这个手势也是邓稼先的经典动作,意思是“如果原子弹有篮球那么大就好了”。
博物馆内的模拟场景
讲解员赵洁介绍,1958年,钱三强找邓稼先谈话,神秘地说:“国家要放个大炮仗。”邓稼先心领神会。加入这项计划,就意味着隐姓埋名,不能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工作,不能发表学术成果,谢绝一切公开名利。邓稼先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其中有14年的时间都是在梓潼“两弹城”度过的。
在博物馆里,造型逼真的模型、研发过程沉浸式的剧场演绎、翔实的文史资料等让人目不暇接。“惊世伟业 护国核盾——中国核武器研制历程展”和“撼世核力量——核能科普展”中的珍贵文物和生动史料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沉浸式回望历史。赵洁说:“如今的红色旅游已不再是过去传统的看展览、听讲解,实物模型和数字影像让红色旅游成为非常生动的课堂,让年轻一辈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而航天科技馆则集纳多种沉浸式互动技术,让游客在这里开启“探秘太空”之旅。从古人追星望月,到如今探索浩瀚宇宙成为现实,中国航天事业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让人感受强国梦想。
传承一种精神
一张办公桌、一个小茶几、一把藤条椅……“两弹城”里的一处小平房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朴素的水泥地面、狭小的空间,这便是邓稼先住了14年的地方。记者注意到,简朴居室的墙上挂着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和邓稼先的手稿复印件,让后人有机会窥见他当时的内心世界。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弥留之际,仍嘱咐要在尖端武器研发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故居
“把冰糖种在土里,到了秋天就会长出更多的冰糖,给爸爸和其他叔叔阿姨们一起吃……”日前,在“两弹城”取景拍摄的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之《冰糖》单元播出后,“两弹一星”精神像一束光再次照进人们心中。邓稼先的孩子将冰糖埋在花盆这一情节让无数观众泪目——由于当时物质匮乏,小小的冰糖竟成了“奢侈品”。
刘文介绍,影视作品反映的仅是冰山一角——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川西北的大山深处,秉持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念,两弹元勋们为了中华民族能在当时危机四伏的国际舞台真正挺直腰杆,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坚守与奋进在不为人知的第一线。
游客在博物馆内参观
行走在“两弹城”里,随处可见一条条标语、一幅幅老照片。保存完好的大礼堂、将军楼、邓稼先旧居、战备防空洞遗址,让那段充满“硝烟”的红色岁月平添了几分厚重感,也在向后人传递“两弹一星”的精神。
前来参观的成都游客王女士告诉记者:“两弹元勋们干着惊天动地事,做着隐姓埋名人。我们这一代人将牢牢地接住这一接力棒,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保护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打造“红色文旅融合”目的地,绵阳依托“两弹城”红色资源,通过深度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式,推动“两弹一星”精神薪火相传。为进一步打响红色品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绵阳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在2017年成立了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学院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载体,打造了《记忆里的“两弹一星”》系列特色课程,通过宣讲、情景再现和表演等形式,深情讴歌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