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作为省校合作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丰的省份之一,十年来,四川坚持把省校战略合作作为加快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大踏步向前发展。

双向奔赴,携手逐梦。在新起点谋划开创省校战略合作新局面,四川如何同各高校协同发力、砥砺前行,推动省校合作走深走实?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相关负责人,部分省校战略合作平台负责人,以及省直部门相关负责人,共话发展、共谋新篇。

中国人民大学“读懂中国”青年教师社会调研团自贡行。供图/中国人民大学

聚焦四川发展重点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近年来,北京大学始终将四川作为校地合作的重点省份,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交流、社会实践等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当前,四川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不断开创现代化四川建设新局面。北京大学将充分结合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持续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以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依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研范式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领。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北京大学将凝聚优质智库资源,为新时代治蜀兴川实践提供决策咨询;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为四川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庆红:四川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合作渊源。十年间,在省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共建了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人才、教育交流合作日益深入,双方共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是清华目前在西部地区唯一的校地合作研究院。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大力推动与四川的深度合作。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总结二期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三期更高水平建设发展;积极推动“锦屏地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专项在川集聚;围绕四川重点产业,共建重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重大技术协同创新攻关;继续深化干部人才以及教育交流合作,努力为四川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汪本聪:四川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担当,与四川的合作也是学校对外合作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接下来,北京理工大学将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与省内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四川天府新区北京理工大学创新装备研究院,在川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探索更多新型合作模式,推动合作走深走实,共同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共同体。

“美丽四川·创业天府”浙江大学专场。供图/乐山组

以平台为依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康重庆:围绕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建院以来,精准施策,逐步走出了一条定位清晰、模式创新、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体制机制。作为亲历者与参与者,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近十年间发展迅速,成效显著,打造了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清华样板。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双重驱动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将以省校战略合作为指引,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试验检测三足鼎立的业务体系,特别是在新型电力系统、氢能、新型储能等四川省重点布局的关键技术领域发挥科研主力军、创新排头兵作用,并与在川高校院所和省校合作平台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院长高立志:作为省校合作的载体,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自2018年底全面建设以来,聚焦重大需求,精耕成果转化,坚定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实施“六个一”科技产业化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院将坚持创新引领,参建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深度参与太行国家实验室、川藏铁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持续夯实产业高端智库人才梯队,深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推动工程博士及博士后工作站建设;聚焦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等重大行业与需求,创新培育具备产业转化价值的科创项目;加强科技园运营公司建设,提升成果对接、金融支撑、载体配套、企业孵化等核心功能;创新“研究院+”成果转化模式,打造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成果转化+载体空间企业孵化”体系。

深化交流合作 激发创新活力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省校战略合作是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我们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教育厅紧紧围绕省校战略合作部署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强化创新平台创建,坚持以人才为纽带强化交流互动、坚持以学科为重点深化教育合作、坚持以平台为抓手促进创新发展,不断探索深化省校合作的新举措、新形式、新内容。围绕“三区一高地”教育建设目标,教育厅将持续用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项目合作等方面,加强供需对接、创新合作方式,深化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努力开创教育领域省校战略合作新局面。

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邓涛:近年来,成都围绕加快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服务战略大后方的创新策源地,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全方位、深层次加强校地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筑牢坚实支撑。下一步,成都将紧扣重点产业链需求,持续扩大“朋友圈”、激活“源动力”,支持校企协同建立“实验室+专业化运营公司+基金+中试平台+技术经纪人+产业化基地”全链条转化体系,加快把校地合作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努力为高质量推进省校战略合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怀学:近年来,绵阳市立足国家科技城战略定位,构建深化院(校)地合作及服务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用好高水平创新资源,聚焦创新发展需求,协同储备科技创新生力军;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协同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科技创新项目,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注入了强劲动能。下一步,绵阳将加强与省校合作高校全方位、深层次互动,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人才交流培养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在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细化合作项目等方面提供更多方案,在服务“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中贡献更多力量,在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展现绵阳担当。

宜宾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近年来,宜宾市全方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奋力打造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锚定新产业新赛道,与省内外高校共建产研院15个。宜宾将鼓励支持在宜高校进一步强化特色学院和优势学科建设,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做大做强产研院,校地双方加强协作、共同发力,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精心抓好有组织科研,构建起政府引导、高校支持、企业出题、平台答题的新机制,让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