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坚持把省校战略合作作为加快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决策咨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务实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为治蜀兴川注入澎湃创新动力。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艾婧

雅砻江奔涌不息,锦屏山层峦叠嶂。凉山州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已正式运行,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帮助人类更好认识世界和宇宙。

目光回到“地上”。从锦屏山一路向东北,来到650公里开外的南充市西河流域茶桑基地核心区,满目皆是绿意充盈,成片的桑园郁郁葱葱。依托西南大学向仲怀、陈宗懋院士工作站,南充市桑产业发展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

……

牵手一所高校,建立一个平台,聚集一个团队,推动一个产业。这样的例子,在四川还有很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转型发展,迫切需要集聚更多高端人才、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如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成为摆在四川面前的一道重大命题。

作为省校战略合作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丰的省份之一,自2014年8月首次与清华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以来,我省坚持把省校战略合作作为加快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决策咨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务实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为治蜀兴川注入澎湃创新动力。

成都智算中心。供图/成都高新区

牵手

以高校所长对接地方发展之需

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成都的探索走在前。

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构筑起支撑成都作为传统航空工业重镇的底座,也叠加出城市创新发展的高度。然而,如何将富集的航空航天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都的答案是,以自身优势产业对接高校科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牵手西北工业大学则是现实路径。

去年6月,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局、西北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成都共建四川天府新区西工大先进动力研究院。今年9月,合作再次升级:将围绕四川天府新区西工大先进动力研究院建设、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推进科技成果来蓉转化、共同引进培育人才4个方面深化合作,推进16个重点合作事项。

双方为何能“牵手”?

“‘牵手’源于发展的契合。供需精准对接是省校合作的前提基础,抓住需求点、关注点,就找准了彼此的契合点。”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深入推进,四川各地需要更多科技人才;另一方面,院校需要更广阔的科研实践基地、更快的成果转换渠道。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从事航空航天教育和科研领域的重点大学。在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看来,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对成都科创而言,无疑是资源的强化配置。

这只是一个切片。紧扣四川工业现代产业发展,吉林大学充分发挥机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优势,助力宜宾汽车产业发展和页岩气开发;围绕四川乡村振兴和农业“10+3”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积极开展“川茶精深加工”等研究;作为四川省中医药强省战略的“主引擎”,彭州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天府中医药创新港……

为破解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科研力量不足的短板,我省探索实施省校战略合作,以合作高校之所长对接四川发展之所需,通过加强与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加快集聚一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产学研平台,落地转化一批合作高校科研成果,推动促成一批干部人才交流合作。十年来,四川抛出的“橄榄枝”已收到37所国(境)内外知名高校的回应,共建各类创新平台1000余个,其中科研机构236个,累计引进人才33.9万人次,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万余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共赢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牵手”之后,如何与“最强大脑”们协同发力?建平台、抓项目是“关键一招”。

从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厦门大学四川研究院、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到成都高新区新川科技园里的天府锦城实验室、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再到宜宾大学城科创城、绵阳“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德阳中国装备科技城……天府大地不断涌现的创新平台,正有力促进四川各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9月12日,好消息从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共建的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传来。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孵化的首批企业之一,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级教授、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俐娟领衔的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I类创新药注射用甲磺酸普依司他,获批开展联合氟维司群或替雷利珠单抗用于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未来,将有望成为我国首个单药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淋巴瘤的HDAC I和IIb高选择性靶向药物。

如果说,成都前沿医学中心的创新药物研发是得益于校地合作实现从“0”到“1”的突破,那么加速创新成果从“1”到“100”的培育转化则是绵阳市基于校地合作的重点探索。

2022年4月,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部署“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两大抓手,通过“云上”招引、“云下”落地,让更多“技术需求”被突破,让更多“科研成果”被转化,让更多“创新人才”被挖掘,让更多“新领域新赛道”被发现。浙江大学电磁兼容与安全研发团队正是受益者之一。

两年前,“云上大学城”技术合作需求揭榜挂帅活动现场,浙江大学电磁兼容与安全研发团队带来“大功率压电陶瓷驱动技术”,着力解决压电陶瓷对驱动信号高带宽、大功率、高能效等的需求。而绵阳一企业有此需求,双方一拍即合,项目成功落地。“现在订单接到手软,多数都是与绵阳企业的合作项目。”团队成员黄岸丰认为,这与校地合作密不可分,“在这期间,我们也得到地方‘保姆式’服务。如技术供需对接、科技金融对接等,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研发,大大降低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和难度。”入驻仅仅两年,该团队已成功孵化一家科技型企业。

以实现“共赢”为立足点,省校合作也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近年来,合作高校瞄准我省重点产业强化科技供给,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共开展科技攻关1.5万余项,实施重大项目266个,有力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创新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活力。

不仅如此,推动高层次人才交流,壮大本土人才队伍,持续做强智力支撑,是省校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四川以产学研平台和重大项目等为契机,积极引进合作高校的专家人才来川开展交流,并在省校合作框架下,用好用实高校资源,为本土干部人才搭建高质量的培育平台。十年来,四川从合作高校引进急需紧缺选调生8500余人,累计组织131万人次各级各类干部人才到合作高校开展培训,有效改善了四川干部人才结构和专业化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西昌暗物质探测实验室。供图/实验室

前行

以最优生态实现人才“近悦远来”

在长江首城宜宾岷江之滨,宜宾大学城正在拔节生长。毗邻大学城的是宜宾科创城。在这里,知识、智慧、创意互相激荡碰撞。

宜宾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2016年,宜宾市前往深圳、珠海招商时,常被企业家‘你们那里有没有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科研技术支撑’的提问难住。彼时,宜宾只有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高职院校,高新企业招人难、吸引产业链企业更难。”

不仅招引储备企业需要人才,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乘着我省省校战略合作“东风”,宜宾市带着诚意前往各大高校拜访、邀请、洽谈,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随后,13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相继入驻,在宜宾办学高校从2所增至12所,在校大学生从2.5万人增至9万人。

高校的量变,升级为创新的质变;人才的聚集,演进为发展的动能。落地宜宾的高校顺势搭建起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为宜宾市重点培育的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锂电等新兴产业服务。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2021年,宜宾市与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签署共建四川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协议,在开发关键技术、引育创新团队、成果转化与孵化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助力动力电池产业成为继白酒产业之后,宜宾第二个迈上千亿元台阶的产业集群。

“目前,我们已组建了由院士领衔的220余人规模的创新人才团队,建成国际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实验室,产生授权专利194项,正在加快动力电池科技攻关步伐……”欧阳明高院士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中大多数人来自省外。选择来四川干事创业,大家都有着同样的理由——因为这里既有浓厚的科研氛围,又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对人才的包容厚爱。

环境好,则人才聚。全方位的省校合作,离不开创新人才生态的不断优化和创新创业活力的不断迸发。为此,我省把人才作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以构建“1+3+N”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为牵引,以“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为抓手,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以组织担当向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为各类优秀人才广泛搭建事业平台,真金白银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千方百计为人才解难题、用心用情为人才办实事。

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我省各地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从资金扶持、人才引育、后勤保障等方面入手,护航省校战略合作在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全生命周期的发展。而更为切实的行动,也已经拉开帷幕。今年7月,省委组织部联合有关省直部门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省校战略合作实施办法》,从平台建设、人才计划(项目)、科技创新、评价激励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支持举措,推动省校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合作创新潮已起,乘风扬帆正当时。省校合作带来的连锁效应正在巴蜀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也不断催生着新的发展机遇。

我省坚持把省校战略合作作为加快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决策咨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务实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为治蜀兴川注入澎湃创新动力。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外景。供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