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熊筱伟 郭静雯

对内,要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外,要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事关四川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新格局备受关注,参加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同志普遍认为,这将一举奠定四川经济强省建设的坚实基础。

新格局是怎样贯彻新思想的?新格局要解决什么大问题?新格局抓住了哪些新机遇?新格局瞄准了怎样的新目标?新格局将激发出怎样的新动力?会内会外展开热烈讨论。

新格局贯彻新思想

新思想新要求体现在整体谋划中也体现在细节推敲中

新格局的方方面面都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了新发展理念。小组讨论上,不少与会者都为此点赞。

大家都对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的嘱托记忆犹新,特别是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和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的要求。大家认为,这抓住了四川发展的关键所在,也都认为全会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从战略层面回应了总书记的要求。

“答好总书记出的题,不能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而是需要总体谋划。”大家有这样的共识:省委站位高远、视野广阔,通过构建对内对外两个格局,从最根本的问题入手,从最基础的布局入手,提出了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

如果说对新格局的整体谋划,体现的是决策者在“弄通”新思想方面的追求,那么对新格局的细节推敲,则体现的是决策者在“做实”方面的努力。

大家热议的细节之一是,在“一干多支”中,单独作为“一支”,环成都经济圈与成都市区是分开的,但在“五区协同”中,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统一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大家共同的看法是,这样的安排实事求是,有助于差异化支持政策和利益分享机制的落地,实实在在完成“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的任务。

新格局解决大问题

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有新特点、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充分有新表现

问题导向,是大家眼中我省构建新格局的重要“原动力”。

新格局要解决的,究竟是哪些新问题?会上提到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成都平原经济区以占全省不到20%的面积承载了全省近一半的人口,贡献了六成的经济总量。区域发展不平衡,首位城市和其他市州比经济体量悬殊——这虽然是老问题,但近几年有了新表现。

不协调不平衡,有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也有长期历史发展的原因。解决不协调不平衡问题,需要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省旅发委党组书记胡斌认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正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成都的首位城市地位,把“主干”和“枝条”的关系理清了。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是为了解决“不平衡”;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则是为了解决“不充分”——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充分。

交通银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唐谦等与会代表对四川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四川外贸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仅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西部省份;开放发展通道平台不足,国际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数量较少,软硬件设施都不够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对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惯例不够熟悉,开放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补齐上述短板,“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提供了新思路。省纪委副书记张剡认为,这重新规划了四川开放的时代坐标和路径,立足四川特点为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新视角。

新格局抓住新机遇

把握产业经济地理优化“窗口期”,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谋划新格局,省委并未局限于四川一隅、当下一时。

新格局背后宏大的视野让胡斌眼前一亮:看空间,从省内扩展到全球;看时间,从当下延展到历史进程。

空间的延伸,有助于四川更好把握眼前的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等的实施,把四川这一西部内陆地区推向了开放前沿。与会代表们认为,把握好这一开放新机遇,我省就有望加快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时间的延展,有助于四川更好审视身处的大势:从一些地区走过的历程看,城镇化率达到50%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与会者一致认为,顺势而动,四川同样面临区域发展新机遇——有望根本上改变“一城独大”,使四川迎来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窗口期”。

构建新格局,正可为我省推动上述机遇落地提供方向和抓手。成都市市长罗强认为,“一干多支”的布局,把成都放在承担起“辐射扩散”功能的关键位置,让抢抓优化产业经济地理“窗口期”有了抓手;资阳市委书记陈吉明认为,当四川站在开放前沿的时代节点,“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回答了四川进一步开放的方向性问题。

新格局瞄准新目标

既有战略考量又有战术安排,精细化科学化的目标体系呼之欲出

新格局瞄准的一系列新目标让大家眼前一亮:看区域发展,“一干”就是要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就是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五区协同”就是要推动五个经济区协同发展;看对外开放,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大文章。

在热烈的讨论中,战略目标逐渐细化为一个更完整、详细的目标体系。比如,作为“主干”的成都,要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支点”,环成都经济圈要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川南经济区要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要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要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亚热带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甘孜、阿坝和大小凉山地区则要把生态功能放在第一位。

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虽然同属一州,但安宁河谷和凉山其他地区却目标各异——环境相对适宜的安宁河谷被赋予了经济功能,而凉山其他地区则以生态功能为重。在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张富国看来,这个细节反映出战略目标制定的精细化、科学化——针对各地区特点,提出契合实际的目标。

不仅有战略目标,还有战术路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达州市委书记包惠特别注意到,全会关于“四向拓展”的具体表述十分讲究,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这背后就是省委摒弃“平均用力”的战术考虑。在现阶段,南向和东向开放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标重点方向,达州将针对性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

新格局激发新动力

在引领与辐射中激发“内力”,在对接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中激活“外力”

两大新格局的构建,将给四川带来什么?“一干多支”,将通过“一干”的强大引领能力,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区域快速发展。眉山市委书记慕新海进一步阐释了背后的经济逻辑:成都一马当先集聚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再通过溢出效应,为其他市州承载高端产业配套和产业转移提供机会,“眉山将矢志不渝融入成都”。

“五区协同”,将通过各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1+1是小于2还是大于2,关键就在协同。”与会代表都认为,只有在抱团基础上增强协同能力,才能避免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将区域发展的优势最大化。

如果说“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激发的是“内力”,那么“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则激活的是“外力”。

南向开放瞄准的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对此泸州市市长刘强、宜宾市市长杜紫平均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潜力最大的新兴国际市场,“宜宾要打造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因为这意味着敲开了南亚、东南亚23亿人口市场的大门。”杜紫平说。东部沿海是我国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则将是全球生产要素最集中、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东向开放剑指的是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创新资源。

无论是激活“内力”还是“外力”,都必须摒弃各自为政,树立“一盘棋”思维。不少来自市州的同志都表示,将强化开放合作,主动加强与兄弟市州的对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