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
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文化也以丰富的人文情怀、历史底蕴、精神品质、物质遗产等反哺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之举,反映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特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诞生的沃土,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升华。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之间基于历史传承逻辑形成了“源”与“流”的关系,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融合了三者的文化精髓。需要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并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架桥”的路径,更好地发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
以文化人,增强人民的主体性。“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实践主体,不断在文化浸染下,进行着“人化”和“化人”的辩证统一的发展。“人化”就是赋予自然体以人文的意义,“化人”就是让人在与外界互动过程中成为更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等自为特征的人。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这样的“自为”是人民主体性的重要标志,表现在“人民之我”“民族之我”和“人类之我”等多个层次。因此,“以文化人”就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大化地增强作为新时代“中国人”的主体性。一是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理念中,自觉成长为贯彻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主体,增强实践主体性。二是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精神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主体性。三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实践中,增强顺应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文兴业,赋予发展全新动能。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方式注入更先进、更文明、更现代、更智能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元素。在建设文化强国之路上,势必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和成果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与科技、旅游、商业、体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二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释放发展新动能。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促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传播、开发和利用,进而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让科技为“诗和远方”镀上崭新光泽。三是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文化惠民水平。让文化更好地赋能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文架桥,赓续文脉连接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高质量发展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亦是推动全球繁荣的重要路径。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本就内含于实现开放的高质量发展之中。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国内各领域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上,还在于通过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世界人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认同,进而达到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的效果,须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以文化为纽带助力。一是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二是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数字化,利用高科技手段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三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秉持开放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促成世界文化“百花齐放”,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在强国建设之路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务必充分发挥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并着力于价值主体维度的“以文化人”、国内发展维度的“以文兴业”、国际协同维度的“以文架桥”,如此,方能更好发挥文化的“重要支点”作用,赋能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董朝霞)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