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三驾马车”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更是在很长一段时期被视为“灵丹妙药”。其中的关键词是“拉动”,一方面,凸显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另一方面,也折射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逻辑。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与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硬投入”模式已逐渐显出疲态,边际效益递减趋势明显,提振消费亦面临多重难题。培育新动能需要新思维、大格局、长视角,优化市场生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开放走深走实等“软实力”建设,正成为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即日起,《央视网评》推出“培育新动能要有新思维”系列评论。
央视网评|营商环境是最显眼的招牌
——“培育新动能要有新思维”之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地区传统的发展思维中,招商引资还是主打和依赖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特殊政策。地方间的招商竞争,比拼的重点就是谁给的特殊待遇多、谁给的优惠力度大。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粗放型发展阶段的一种折射。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这种传统的打法逐渐不灵了,营商环境成为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潜力、活力的“核心指标”,也是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营商环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底色;也是一块最显眼的招牌,影响甚至决定了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方向。好的营商环境能激发市场活力,反之,则可能扼杀创新动力。
有共识,也要有方法。法治建设是被提及最多的。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企业才能对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有稳定的预期,才能安心投资、放心经营。也只有完善的法治,才能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让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并确保所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更现实、更紧迫的是管住“有形之手”。政府在打造营商环境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现代化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具体而论,大致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简化行政审批,减少微观干预,加强政策透明,完善信用体系。总之,政府应当是“补位”而不是“越位”“缺位”,是“服务”而不是“指挥”,更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
因此,优化营商环境,可不仅仅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更是一场从“管理思维”到“服务思维”的深刻变革。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应当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帮忙,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
这不是多么深奥的道理,但世间事往往知易行难。在一些地区,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已然习惯了以管理者的姿态对待企业,更有甚者,个别地区昨天“关门打狗”,今天“远洋捕捞”,明天“新官不理旧账”,最终陷入“经济越差,环境越差;环境越差,经济越差”的恶性循环,莫说“引来凤凰”,就是“麻雀”恐怕也要绕着飞。
好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意识到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地方甚至喊出了“营商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口号。近一段时间,“杭州六小龙”的崛起更是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不少地方都在反思,为什么“六小龙”出现在杭州?出发点可能有所差异,但落脚点都是一致的——千方百计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不是简单地做减法,也不应是政府主导的“运动”,而是一项由市场、政府、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协同的系统工程,是对市场与政府共生关系的重构,最终建立起一个“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生态系统,将“尊重规律、敬畏市场、服务企业”的理念融入治理基因。唯有如此,营商环境这块最显眼的招牌才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在城市竞争、地区竞争乃至国家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