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春
的
茶
事
粒
粒
发
芽
携一腔绿意
巢志斌 摄
少时是没有茶喝的,夏天凉白开,冬天温开水。茶,金贵,过年家里条桌上才出现。二两一袋,袋上赫然印着“六安瓜片”,我知道家乡的茶很出名,属于十大名茶,上品。与茶结缘,是参加工作的时候。所在的工厂位于皖西崇山峻岭间,正是“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漫山遍野的绿,除了竹木花草,就是茶林、茶园。“生危蔷薇插鬓斜,闲随女伴摘新茶”,那是文人笔下的情形。谷雨时节,茶农们连轴转与时间赛跑,白天采茶夜晚炒制,山谷幽香弥漫。近水楼台先得月,踏着月色,循着茶香,走进山村人家欣赏炒茶,与茶农“八卦”,混熟了,有缘了,心近了,铁皮茶叶桶丢在老乡家,待新茶拉过老火,装桶,用蜡密封。喝到第二年新茶接续,仍绿色如春,茶霜凝结,芳香如故。
王牌 摄山居的日子悄然舒缓,上班机器声轰鸣,下班安宁。集体宿舍挤了两年,就分得单独房间,书桌放置窗下,窗户挨着山林,鸟鸣声声清风徐徐,竹枝不请自来,抚摸我的书页,亲昵我的手臂。有时青青竹叶恋恋不舍,滞留桌面,绿色书签随手夹进了书里。张岱在《天镜园》里描述:“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先人读绿,我绿读。世人总以为读书只是动脑,不不,读书系综合劳动。眼,最忙,忙中偷闲,瞅着茶杯走神,清澈微黄的泉,神奇树叶载沉载浮。手,不停地翻页端杯。舌,品微微苦涩,淡淡草香,芬芳生津。读书与饮茶,天造地设联姻。翻几页书,抿几口茶,既解渴,又提神,人也专注了,宁静致远,愉悦舒适思绪飞扬。不禁感慨:饮茶读书乃人生价廉而昂贵的福分!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茶,提神解乏,但少有人知晓,茶竟能喝醉。有天晚上,在山里朋友家吃春笋,山里人口味重,腊肉炒春笋。琥珀色的腊肉咸香,乳白的笋片鲜嫩,大快朵颐,酒肉穿肠。“且将新火试新茶”,老乡用沸腾的山泉泡上新茶。我恣意享受这酽酽的雨前茶,后果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目光炯炯,从月色如水到旭日东升,苦尝了一夜的煎熬。打那回起上大夜班,泡杯新茶,更深夜阑也精神抖擞,与茶结缘,茶赐恩典。
“茶”,本来“草”加“木”,树上的叶子,即可会意。可古人造字讲究,偏偏塞进“人”,顿生意趣。“人”参与,人与茶亲亲密密,“茶”字便完美充分地表情达意了。
左学长 摄
青山依旧在,我却离开了山林。远离茶园,但与绿茶的缘不离不弃。亲自进山采购,亦是故地重游。山坡茶林复又繁茂蓊郁,杂树芳草郁郁苍苍,覆盖了青灰砖,但仍有零星遗迹留存。宿舍依然是灰色格调,灰的瓦、灰的墙、灰的门窗。门上的春联一如既往,杜鹃般红艳艳,年复一年辞旧迎新。更令我惊讶的是,炒茶锅蹲在门边,那位姓甚名谁的山民兄弟,把我当年的斗室辟成了茶叶作坊。茶香,弥漫在小屋的角角落落;烟火,温热了曾经的青春岁月。
恍如一梦,青春的茶事粒粒发芽。每一片好茶,都是对生活的回馈。我将接受茶的邀请,从屋后茶树采摘新鲜叶片,放进门前的锅现场炒制。然后,裹一身山岚,携一腔绿意,擎一捧芬芳,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返回都市。文字 | 谭守谋图片 | 安徽图片网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一审 |周巧;二审 | 束芳;三审 | 周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