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当地时间3月28日中午,缅甸中部突发7.9级强烈地震,瞬间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根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组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当地时间30日午间,缅甸全国因28日强烈地震死亡的人数达到1700人,3400人受伤,另有约300人失踪。

当地建筑抗震等级、交通网络密度和医疗资源配置等现状如何?将如何影响灾民救援效率与伤亡控制?国际社会援助情况如何?东盟灾害应急协调机制在此次事件中能发挥多大作用?未来灾区重建面临哪些挑战?针对各界关心的普遍问题,3月30日,川观新闻记者专访了云南省社科院缅甸问题专家。

这是2025年3月28日在缅甸内比都拍摄的地震后受损的建筑。新华社发

建筑抗震短板致伤亡惨重

交通网络、医疗资源等问题或成救援 “拦路虎”

问题一:基于缅甸国情的研究,当地建筑抗震等级、交通网络密度和医疗资源配置,将如何影响灾民救援效率与伤亡控制?

专家:首先,缅甸建筑抗震等级普遍较低,成为此次地震伤亡较大的关键因素。缅甸超过七成的建筑采用砖木或竹筋结构,农村自建房大多缺乏抗震设计,即便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也未严格执行强制性抗震标准。

其次,交通网络不畅或导致延误救援黄金期。缅甸交通网络密度不足,在震后面临严峻挑战。缅甸核心城市间公路密度仅为中国云南的四分之一,震区铁路、航空等关键通道受损严重。实皆大桥断裂,导致缅北三条国家级公路瘫痪,曼德勒机场关闭,使得国际救援队难以按时进入。而山区道路塌方,更让偏远村落成为救援 “孤岛”,灾民只能依赖徒步救援,宝贵的72小时黄金救援窗口期被严重压缩。

第三,医疗资源匮乏,次生死亡风险叠加。缅甸医疗体系长期投入不足,在地震冲击下,灾区医疗资源捉襟见肘。医院手术设备、抗生素等基础物资短缺,部分医院不得不拒收伤员。数据显示,缅甸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仅为0.7人,与中国的3.0人相比差距明显。加之长期内战影响,政府对医疗投入受限,灾后临时医疗点难以覆盖百万受灾人口。如曼德勒医院因电力中断,手术无法开展,轻伤患者因感染恶化的风险急剧上升。

3月30日,中国公羊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天空别墅开展救援行动。新华社发(苗觉梭摄)

周边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复杂互动

援救援助周边国家行动不一

问题二:在援助救援方面,周边国家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缅甸当前政治局势是否会对国际救援队准入、物资分发渠道造成阻碍?

专家:缅甸地震后,周边国家及国际社会反应复杂。印度虽表态愿提供援助,但行动迟缓,仅停留在口头承诺;泰国自身受灾严重,多人死亡失联,即便如此,仍通过东盟框架积极协调区域救援;新加坡迅速派出80人搜救队及搜救犬,成为东南亚首个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力量;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牵头调动区域资源并派遣50人救援队,凸显其在东南亚灾害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俄罗斯响应迅速,普京亲自指示派遣救援队,展现出扩大在缅地缘影响力的意图;美国虽宣称援助,却未明确具体措施;联合国紧急拨款500万美元并协调多国医疗队,在危机中发挥关键协调作用。

中国凭借地缘优势与中缅 “胞波情谊”,迅速行动。率先派出云南救援医疗队(37人)和国家救援队(82人),携带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112套专业设备,并承诺1亿元人民币物资援助,充分展现 “中国速度” 与大国担当。

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成员国纷纷派遣专业队伍,依托地理邻近性与文化相似性,快速填补灾区医疗、搜救等需求缺口,形成技术互补。东盟启用 “紧急响应评估小组” 和 “灾害物流系统”,整合成员国资源并统一调度,避免重复投入,在区域治理中发挥关键抓手作用。

3月30日,救援人员在缅甸曼德勒天空别墅开展救援行动。新华社发(苗觉梭 摄)

未来震后重建面临复杂社会性难题

农业民生或陷入保障困境

问题三:结合缅甸经济结构特点,您认为震后重建过程中将面临哪些非自然灾害类的复杂社会性难题?

专家:缅甸震后重建面临的社会性难题与其经济社会结构紧密交织,主要体现有三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农业社会脆弱性与灾后民生保障的冲突。缅甸农业人口占比超60%,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命脉。此次地震导致水坝、灌溉渠等关键设施损毁,直接影响夏作物种植周期。由于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短期内可能引发大规模粮食短缺和农民失业,而缅甸政府缺乏足够财政储备建立替代性就业渠道。

二是地方武装割据与救灾资源分配的博弈。缅甸当前存在十余支民地武控制约一半国土,军政府与地方武装互信缺失。震后救援物资可能成为争夺焦点:军政府倾向优先投放仰光、内比都等核心区,而对掸邦、克钦邦等民地武控制区采取限制性援助,此举将激化地方矛盾;部分武装力量可能借机截留物资扩大影响力,形成“救灾即扩权”的恶性循环。此外,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重建若涉及武装割据区域,可能因安全风险被迫搁置,导致灾区恢复进程割裂。灾民对救援迟缓的不满可能转化为对军政府的抗议,地方武装借机吸纳流民扩充势力,甚至与政府军爆发冲突,进一步延缓重建进程。

三是国际援助政治化与本土治理能力的失衡。缅甸长期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出口,地震摧毁交通、能源设施后,本就有限的财政收入更难支撑重建,而国际援助因缅甸受西方制裁受限,资金缺口难以填补。军政府与西方关系紧张,可能将援助分配与政治立场挂钩,例如限制国际组织在民地武区域活动;同时,部分西方国家可能借援助附加政治条件,加剧缅甸内部治理困境。就国内而言,缅甸国内治理体系的碎片化将极大阻碍灾后重建的协调推进,军政府与地方武装互不信任,救灾标准、重建规划难以统一;另外,缅甸官僚体系存在腐败现象,救灾资金挪用风险极高,若监管缺位,可能进一步削弱民众对重建的信心。这些非自然因素相互交织,使缅甸重建远超单纯技术修复,成为考验其政治整合与社会韧性的复杂命题。

3月30日,救援人员在缅甸曼德勒天空别墅开展救援行动。新华社发(苗觉梭摄)

国际协作开放性与协调性提升

应急机制有进步也有短板

问题四:相较于2011年缅甸7.2级地震、2015年缅甸洪灾等,此次地震各方在应急处理机制上有哪些进步?

专家:总体来看,缅甸应急体系在速度与协作上有局部提升,但仍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政治割裂及专业力量短缺,整体效能仍低于东南亚邻国平均水平。其进步更多依赖外部技术输入而非内生改革,系统性提升仍需长期投入。

首先,此次7.9级地震中的应急机制较以往灾害响应呈现局部进步。相较于2008年纳尔吉斯热带风暴时期军政府拖延国际援助准入,此次缅甸主动向中国、联合国等发出救援请求,并欢迎国际救援力量,体现更为开放合作态度。此次地震后缅甸当局在震后24小时内即接受中国、联合国等多方援助,未设置准入限制。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37人携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设备于3月29日清晨抵缅,成为首支国际救援力量,较2015年缅甸洪灾国际响应提速48小时。缅甸外交部同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更新伤亡数据,透明度较2011年地震提高,但地方武装控制区仍存在信息盲区。

在技术应用与数据整合方面也有初步改善。缅甸首次引入卫星遥感辅助救灾,通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获取高分四号等14颗卫星影像数据,识别出曼德勒、实皆等地1591栋损毁建筑及道路断裂点,较2016年若开邦地震依赖人工勘察效率提升70%。但该国自主监测能力仍薄弱,地震预警依赖中国台网推送,国内未建成独立预警系统。

与此同时,缅甸在次生灾害防控上仍存在系统性缺陷。尽管缅甸启用无人机排查山体滑坡风险点,但道路硬化率仅20%、应急物资储备缺口达40%,导致实皆省30%救援物资滞留仰光港口。对比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建立的17处海岸预警站,此次地震暴露出内陆灾害链防控体系缺失,堰塞湖监测完全依赖中方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