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财经自媒体博主寇某借“发稿”之名行敲诈之实,不仅扰乱网络环境,损害企业权益,更对营商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025年1月23日,经上海市普陀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寇某因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三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张冠李戴,借机敲诈

寇某是微信公众号“消费金融频道”“支付百科”的创始人兼管理员。这两个公众号在金融财经行业内颇具影响力,并通过与金融公司合作来赚取稿费、广告费等收入。

然而,常规的盈利模式无法满足寇某的野心,2022年1月,寇某通过公众号“消费金融频道”发布了一篇题为《刚刚!传借条逾期用户砍伤某公司员工,被警方带走》的文章,其中故意将发生在外地的砍人事件张冠李戴到某上海公司,并在事件尚未清晰的情况下,暗示该公司逼迫借款人还钱才导致对方持刀伤人。该篇文章迅速引发舆情,短短数小时被各账号转载。

平白无故背上黑锅,该公司迅速联系寇某要求其删除不实文章。寇某趁机胁迫其签订所谓的“合作协议”,并以“信息服务费”的名义索取20万元。为避免舆情进一步扩散,尽快消除负面影响,该公司不得不支付这笔“公关费”,得逞后的寇某随即删除了该稿件。

“起初,我们考虑向官方投诉,但官方处理时间较长,文章一刻不删,公司受影响越大,无奈只好花钱消灾。”公司负责人表示。

续约不成,故技重施

一年后,寇某又找到该公司洽谈续约事宜,双方未能达成一致,于是,他决定故伎重施,逼迫对方就范。

2023年6月,寇某通过公众号“消费金融频道”再次发布文章,在不清楚该公司高管实际分红的情况下,强行加入主观臆断内容,点名指责高管分红“赚得盆满钵满”,煽动大众对该公司高管的仇视情绪。这一次,寇某更是狮子大开口,以删帖为由胁迫分公司支付30万元的“信息服务费”。

2023年8月,微信公众号“消费金融频道”因以处置负面信息为由向企业索要财物,严重破坏营商网络环境,被相关部门依法关闭。寇某察觉事情不妙,主动退回30万元服务费,但他的行为已触犯法律,该公司在搜集诸多文章截图、媒体转载等证据材料后报案,后寇某被依法抓捕归案。

经查,2022年至案发,寇某还以相同手法敲诈勒索另一家金融公司,威胁、要挟企业以信息服务费等名义支付钱款,累计金额达70万元。

敲诈勒索还是强迫交易?

“我没有那种敲一笔就走的心态。”寇某到案后,其本人及辩护人称寇某向企业索取钱款属于商业行为,企业并未因胁迫产生恐惧心理,且寇某并非主动联系企业,不具备非法占有目的,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罪与强迫交易罪区分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检察官介绍,若行为人基于交易关系获取经营利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构成强迫交易罪;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并通过威胁、胁迫手段利用被害对象的恐惧心理牟取利益,则构成敲诈勒索罪。

此案中,寇某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被害企业的不实、负面信息,虽未主动联系企业,但企业出于对商誉受损的害怕担忧,联系寇某删稿或改稿,从而被迫签订高价“合作协议”,寇某每次删稿要价20-30万元,远非合理价格。企业负责人证词显示,签订协议系被逼无奈,且企业并不需要寇某的服务。这些证据均表明,寇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利用媒体发布负面信息恐吓企业,实施新闻敲诈,收取的钱款名为合作费,实为保护费、删稿费,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

2025年1月23日,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法院作出如上判决。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作者:王晓丹

编辑:高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