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我们在室外一些公共场所,都有一些被动吸二手烟的经历。比如,在地铁站的出入口、公交车的等候区,或是在公园路边散步时,一些人边走边抽烟,烟雾、烟味随风“糊”人一脸,“游烟”也在扰民。
从控烟的社会语境来看,大家对“全面室内禁烟”很熟悉,已经基本成为社会共识。但对于室外控烟,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认识到。不过,“游烟”治理已经有了地方实践。这不,近期,上海又对游烟出手了,在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多举措重点推进“游烟”治理。
“游烟”有些任性,随机发生、污染源持续移动,被动吸烟者往往猝不及防,无处可躲。从体验来说,被“游烟”干扰,味道难闻,体感很差。从健康来说,每一缕游动的烟雾,都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
在公共场所控烟是共识,也有具体行动。但在控烟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利益,一直是一个复杂敏感且微妙的问题。室外控烟对应的场景更多、情况更复杂,“游烟”治理越是需要精细化、人性化。从上海的举措来看,街边志愿者劝阻吸烟行为;绘制吸烟地图,方便吸烟者寻找吸烟点……不罚款、不强怼,主打一个“劝你善良”,体现了治理的疏堵结合。这些年来,上海在“全面控烟”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也一直“走在前面”。
管住“游烟”,是控烟探索的过程,也是文明理念、规则意识提升的过程,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更多地参与进来、行动起来,让任性“游烟”不扰民真正落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游烟到处跑,路人想咆哮!还好上海有妙招,吸烟地图+温柔劝导,这才是控烟的正确打开方式 。
处罚力度不够而已,往往提醒或举报会被贴上多管闲事的标签,如果可以借鉴新加坡模式,我想二手“游烟”的困扰会好很多,毕竟有时候只有鞭子真正打在身上才会疼!
室外控烟对应的场景更多、情况更复杂,“游烟”治理越是需要精细化、人性化。
整治一下
管住“游烟”,是控烟探索的过程,也是文明理念、规则意识提升的过程,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更多地参与进来、行动起来,让任性“游烟”不扰民真正落地。
该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