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

近期,不少家长反映,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具有各种水果口味的电子烟,它们通过隐秘渠道悄然流向未成年人群体,严重威胁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3月26日《中国商报》)

“家长从女儿的书包中翻出了电子烟,经询问得知,孩子已经偷偷吸了四年多。”看到这样的新闻,无论是否为人父母,都要替当事家长捏一把汗。果味的电子烟外观时尚、包装精致诱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确实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不少商家宣称“电子烟不算烟”“成分里没有尼古丁”,种种诱惑之下,孩子们很容易放下心理戒备,“觉得好玩”“感到新奇”,就此陷入烟瘾的泥沼。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任何形式的烟草产品,包括传统香烟和新兴的电子烟。2022年3月,国家更是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诸多刚性约束之下,果味电子烟仍能进入孩子们的书包、侵害他们的健康,隐藏于背后的销售渠道,着实值得关注。

近年来,为了让未成年人远离“烟火”,从加大排查力度,到优化算法审核,有关部门和电商平台做了不少努力。但与此同时,果味电子烟销售也朝着更加隐秘的方向延伸——线上交易往往要对好暗号,线下交易则需要“心照不宣”。面对花样翻新的交易手段,更要下大决心、大力度,统筹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合力,坚决堵住相关漏洞,阻止电子烟飘向未成年人。

监管方面,要查勤、查严,一旦发现违规销售行为,从严从重处罚,把板子打重、打狠;平台层面,要查细、查实,进一步升级算法机制,提升对表情包、颜文字等交易“暗号”的识别力度,清扫电子烟交易的隐秘角落。当然,家长和学校也要做好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深刻认识吸烟的危害,从他们的“第一口烟”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