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罗韬

作为未来产业之一的生物制造,有望在未来颠覆生产力布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应汉杰认为,信息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提高生产效率,生物技术则将从根本上颠覆生产方式。

生物制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细胞来生产化学品、材料和能源产品的先进技术,在能源、化工、材料、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为低碳经济的构建提供了动力,也为现代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径,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争先布局发展的领域之一。

川观智库研究员不完全梳理发现,当前生物制造技术已可以把二氧化碳变成淀粉,将“地沟油”提炼为飞机燃料,把小麦秸秆变成吸管。最新的技术进展消息是,澳大利亚Cortical Labs公司推出全球首台“合成生物智能”(SBI)计算机CL1,该系统将人类脑细胞与硅硬件结合,形成动态神经网络。CL1无需外部计算机即可运行,能耗低且可编程,适用于药物发现、疾病建模和机器人智能开发,有望取代部分动物实验,推动医学和科技领域的突破。

赛迪研究院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约1万亿元。其中,生物制药是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产业规模占总规模的一半以上。

不过,我国在发展该产业上依旧面临挑战。

吴晓燕、陈方等专家近期发布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指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规模正从数万亿元向数十万亿元扩张,这一增长需要更多新企业的参与。为了吸引更多参与者并加速行业发展,降低产业化门槛成为关键,这直接推动了对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需求。然而,当前企业私有平台不愿对外开放,而高校和研究所的公共平台过于侧重研究,运营效率低下,导致现有平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系统规划和建设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此外,我国中试平台的运营还面临五大挑战:缺乏标准化模式、协作机制不足、服务能力有限、资金支持不足,以及人才储备不足。

上述专家建议,要评估现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中试能力布局,特别关注生物基材料、生物药、工业酶和关键化学品等领域。支持龙头企业搭建产业链中试平台,开放应用场景和测试环境,促进产品研发。增设公益性生物制造中试服务机构,提供高质量产业化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需求。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设施间资源共享和技术互通,提高整体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