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松
暴雨中外卖骑手趟过积水坚持送餐,深夜街头网约车司机累到睡着,直播间主播嘶哑着喊“三二一上链接”……这些手机屏幕背后的劳动者,正在被算法逼到墙角。
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近日一句“算法不应用来压榨最底层的兄弟们”,直接撕开互联网最残酷的真相:当平台把算法调成“极限模式”,劳动者在“效率优先”中沦为“困在系统里的人”。例如,外卖平台通过算法压缩配送时间,骑手为完成订单不得不逆行、闯红灯,甚至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
更严峻的是,AI替代风险已近在眼前:自动驾驶成熟后,千万名网约车司机去哪?无人配送普及后,千万名外卖骑手咋办?技术狂飙突进时,打工人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令人欣慰的是,从一场发动自“顶层”的治理行动中,笔者看到了政府的考量和担当:2024年底,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启动“算法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其中治理“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成为重要内容,标志着监管“利剑”已出鞘。
许多专家呼吁,算法进步需嵌入人文温度。笔者认为,算法至少应在三方面“留白”:为劳动者保留“喘息空间”,避免过度压榨;为技能提升留出时间窗口,例如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展AI适配培训;为职业转型预留通道,例如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司机再就业绑定,实现“技术替代”与“人力升级”同步。
回望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阵痛,但人类从未因惧怕变革而止步。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抵制算法,而是让技术更有温度——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为底层劳动者留一扇窗、开一条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应赋予人性的温度,只有这样,这种技术革命才有意义!才会有生命力!
算法本来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让大家生活更美好的产物,而不是新时代的剥削工具。
算法确实不是算计,不是对劳动者的压榨,也不是对消费者采取杀熟,是让大众拥有更好生活体验、更加便利的手段。
AI是为人服务的,是让人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不是取代人,让人无事做、无钱赚,让技术革命与人类幸福同频共进,让每一个人都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幸福。
为底层劳动者留一扇窗、开一条路!
算法也需要有温情,为劳动者留点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