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红霞 段玉清 文/图
“大厅面积更大了,氛围更温馨了,交流也更顺畅有温度了。”2月24日下午,当成都市政协港澳委员张仕杰与成都市民政局局长王宏斌交流完,满意地起身。在他的笔记本上,用中文、英文记录了不少数字。
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召开前夕,“委员·局长面对面”活动第二次举行。成都市发改委、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科技局等22个成都市级部门负责人带队参加,比去年多了3个部门,局长们身后的“帮帮团”也更壮大了。
室外细雨寒风,现场松弛温馨。围绕成都发展的各个领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委员们广泛涉猎,局长们有备而来,每一次问答都像是一次发展切片的系统盘点。截至下午6点,共接受289人(次)市政协委员咨询,当场解答各类问题436个。
更民生:“银发经济”有准备有商机
张仕杰的口音里有浓浓的港味,他是香港人,家族已在成都发展30多年,他在成都生活了6年,前年成为一位成都市政协委员。
去年,张仕杰参加了首次“委员·局长面对面”,咨询的也是成都市民政局局长王宏斌,还因此形成了一份关于重视城市适老化的提案,“有关部门对提案的回复,让我很满意。”
今年,再次面对面咨询,张仕杰有了更为心安的答案。王宏斌给他报盘:成都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320万,占比20.63%;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376万,占比17.98%。成都的养老机构是按常住老年人口总数的3%来配备的,现在实际入住近1%,“说明成都老年人养老以居家养老为主,我们将提质扩围,丰富居家养老产品供给。”王宏斌说。
王宏斌还告诉他,去年成都免费为老年人做身体机能检查,并推出了户籍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交15元保费最高可以享受3万元保障。
政协委员巫平丽十分关心“银发经济”。王宏斌介绍,“银发经济+”已经纳入了成都16个产业链,成都市市长亲任“链主”,设计了产业图谱,正在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将设立国际范的国家级银发经济产业园。这个巨大的好消息,让她十分开心,“我们更有信心投入‘银发经济’产业了!”
更安全:推进节水与发展现代农业两不误
委员万学刚在成都市水务局席前坐了很久。他所关心的成都节水现状,引来了局长刘贵恒和团队多人与他交流。
针对万学刚关心的成都节水现状,成都市水务局局长刘贵恒如数家珍。“成都对标北上广深,持续夯实水务高质量发展底座,”刘贵恒说,受益于上游紫坪铺水库的蓄水能力,成都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但在东部新区,只能达到67%,“城乡供水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
如何应对?刘贵恒列举: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41%的来水将供给成都;目前在建、年底将蓄水的备用水源——李家岩水库,可以确保成都30天用水需求;在缺水的丘区,则通过多建中型、小型水厂解决短板。
关于节水之道,刘贵恒还向万学刚介绍了城乡共治的思路。在城市,通过加快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分区计量及智慧化管理等措施,主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已降至8.8%;通过加快再生水厂、再生水管线及试点项目建设,全市再生水利用规模占比已达50.3%。在农村,已完成110万亩现代化灌区改造,耕地有效灌溉率达83.8%。与此同时,在农村修建三格化粪池,进行污水处理,形成循环水再生利用。
与成都市水务局数桌之隔的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也是人气旺席。中央一号文件刚颁发,委员王友咨询关于“2025年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局长古建桥向他介绍了成都现况——全市2288个村,去年都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过10万元的成绩。“但是不够均衡,好的村收入上亿,比如宝山村集体收入5亿,村民人均分红5万多,而少的就只有10万元。”古建桥说,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乡村共富,2025年度仍然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时间过得很快,当活动接近尾声时,愉悦的笑声不时响起。热火朝天的活动现场,委员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