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5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我命由我不由天”,让世界记住了哪吒,也注目成都!
从李白“九天开出一成都”,到陆游“当年走马锦城西”;从屏幕里“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到歌声中“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如今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对成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亲临视察指导,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从顶层设计等方面对成都系统谋划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西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均居首位的副省级城市,成都理应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蛇年春节刚过,四川省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支持成都市高质量发展。省委书记王晓晖指出,成都要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重任挑大梁,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更多力量。
担重任、挑大梁,以优异成绩实现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这是成都的新使命。
元宵夜,“哪吒”点亮天府双塔。图据C视觉
(二)
把握新使命,必须跳出成都看成都、站位全局看成都。站位全局,首先要理解时代、看清时局。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作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判断。国家战略布局中,西部更显重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提“公园城市”;2020年,总书记亲自谋划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成都作为极核城市,并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定位;2023年,总书记又寄予成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厚望。
刚过去的2024年,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支持成都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可以说,是全球格局的变化、国家发展的需要,让成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棋局里,有了更重要的新定位。就四川而言,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里,成都是主引擎、压舱石。成都兴则四川兴。
从新定位出发,更能理解新的使命:
——站位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重要期许,成都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站位“公园城市”战略擘画,成都要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站位国家国土空间开发总体布局,成都要加快实现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功能;
——站位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省委发展战略,成都要加快打造带动全省乃至全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如果将全国省市看作一个班级,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对成都的厚望,是做一个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尖子生”,走在前、作表率。
新使命是有难度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成都如何以一域之光映照万千气象?公园城市建设无先例可循、无标准可依、无范例可找,如何实践创新?“三中心一基地”是国家从优化经济地理格局出发,赋予成都的新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又如何实现……况且,在全国各大城市你追我赶的当前,没有时间约束的目标难免减损价值和意义。
当新方位从不同维度标定,当新使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确认,成都可堪重任?
桂溪生态公园。川观新闻记者 吴聃 摄
(三)
重任不是凭空落在成都肩上的。
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锤炼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品格。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万亿消费城市”,吸引着全国较大规模人口流入,活力无穷。成都身后,是工业门类齐全、科技资源富集,自然物产丰富的四川,支撑强劲。
天时地利之外,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地方。
改革开放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始终积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遇。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西部科学城……抓住机遇并创造性地将机遇落到实处变成实际,成都的位势、能级不断提升,2024年成都经济总量达2.35万亿,是2012年的2.7倍。
与此同时,成都形成电子信息万亿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4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带动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重构,不断增强的创新力量,为成都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增加了可能性。
与成都影响力同频提升的,还有城市管理能力、运营水平。有人形象地将成都比喻成湖上的天鹅,水面之上看似优雅闲适,水面之下,却在使劲不停划。正是这种“不停划”的精神和努力,使成都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质,生产生活相得益彰,形成难以复制的优势。
成都当然也有短板,也有发展难题待解。但是,正处于优势再造、蓄势突破的关键时期的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正在叠加成势,能级向上跃升有大机遇;随着国家对外开放重心加速由东向西拓展,辐射西部4亿人口的成都,开放向外拓展有大空间;作为四川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的成都,产业向“新”而行有大作为。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上,成都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成都可堪重任,只是并不轻松。
成都天府新区科创生态岛,工程师进行柔性灵巧手训练。川观新闻记者 何海洋 摄
(四)
同一个春节,与“成都造”哪吒同时出圈的,还有“杭州六小龙”,搅动全球科技界。杭州现象值得思考。
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是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速,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是硬实力,国内各区域、城市之间比拼的也是硬实力。
成都有实力,但还不够“硬”。担起新使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的成都,必须进一步补短板、锻长板、扬优势,从内生驱动力、实体支撑力、战略承载力、要素配置力、社会凝聚力等多个维度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城市能级,从而增强硬实力。
如何持续促进投资和消费的扩容提质,增强内生驱动力?世界银行研究认为超大城市工业化占比应在25%以上,成都怎样培养出类似深圳比亚迪、合肥科大讯飞这样的本土领军企业,增强实体经济的支撑?聚全省70%的科研平台,60% 的科研机构和60%的科技人才,成都如何提升科技成果的本土转化率……聚焦最短的短板,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硬实力新题,要求新的解题思路和方式。
解题思路从哪里来?从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中来,从火热一线的创新中来,从学习剖析先行者的路径中来。
聚焦“立园满园”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服务品牌,2025年,成都市投资促进活动已先后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走出去、干起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成都正在努力闯出新路子,创造新范例。
提升能级,增强硬实力,建好“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才能既带动省内五区共兴,又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软实力借力硬实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更具魅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更具光彩。
兴隆湖畔。马骥 摄
(五)
成都承担新使命,不仅仅是成都的事。
成都的发展,是四川发展卷轴中最重的落墨。办好四川的事情,首先要办好成都的事情,这是四川省委基于省情实际、着眼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认识。
优势区域天然集聚产业和人口,而产业和人才的聚集,也会使经济产生几何级增长的优势。定位“三中心一基地”的成都,必然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更大的价值创造作用。
当今“大国大城”时代,成都并非追求“独大”,但一定要“够大”。城市资源集聚的密度,会影响城市极核作用的发挥,只有密度足够,资源才可能外溢,功能才可能辐射。对四川而言,必须先解决好成都集约发展的问题,才更有条件以大带小,实现五区共兴。
把成都的事情办好,就是把全省的事情办好。作为经济大省和经济大市,四川与成都省市同步发展、同步突破。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座城市“升级”的宏愿、也是一个大省“向上”的决心。
担起重任,挑起大梁,四川成都,使命必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成都这发展机遇杠杠的,有国家和省里支持,自身条件也硬,就看咋个把“三中心一基地”这些目标干成,咱老百姓就盼着跟着过上更好的日子!
成都的发展,不只是城市的崛起,更是一场时代的逆袭。跳出舒适圈,打破常规局,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创新发展的硬实力。未来的成都,就像开了导航的高速列车,一路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狂飙!
成都,简直巴适得板。
新使命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加油,成都!
以敢为人先的锐气闯劲,在思想再解放中创新作为。我们坚信,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成都,必将在新一轮的壮阔征程中,书写下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从古至今,成都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新使命让这种交流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