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生踏着晨光走入工作间,穿上白大褂,戴上医用口罩、手套,逐一拿起手术刀等器具,开始“手术”,而他手底下“诊疗”的是一批特殊的病人——陶瓷文物。
安徽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又被亲切地称作“文物医院”,为安徽博物院的各类文物开展“诊疗”。这里共有“文物医生”22名,分属陶瓷、金属、古书画等不同“科室”,刘祥生就是其中一员。他们的工作就是为文物“问诊开方”。
壹
让一堆碎片“破镜重圆”
在陶瓷类文物修复室内,一件西晋青釉砚台因其“破镜重圆”的外观格外惹眼。补配材料替代已经失落的瓷片,让这件文物在缺损中“重生”。这是刘祥生花了半年心血即将“治好”的“病人”:“到手的时候是一堆碎片,去年夏天就开始修复,一直修到现在。”
修复清晚期粉彩人物纹器盖。
经过清洗、粘接、补缺、打磨,这件文物虽然现在还像个绷带裹身的“病人”,但经过上色、仿釉、做旧后,它将完好“出院”,回归库房,候场亮相。
同一“病房”内,另有一件影青小碗,正处在最后的做旧流程,从外观几乎无法辨别这是一件原先残破的文物,但光让它露出了马脚——内侧碗沿一块大概四五平方厘米的区域,比其他地方都要锃亮一些。而在做旧之后,这点光发出的“申辩”也将消弭。
为春秋时期的铜钟去锈。
文物修复是需要修旧如旧、完好如初吗?不准确。文物修复全过程需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以及可再处理原则,不能只追求完美呈现而凭借臆想去修补。
“每进行一步都需要拍照留存,修补中也一定会留下专业人员可辨别的痕迹,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可能多年以后会有更好的修复方案,届时这样一件文物就会在新技术新方案的加持下迎来二次修复。我们的一切修复都是为了保护。”刘祥生表示。
贰
一幅“碎”画就能开起一堂实践课
2月19日上午,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室因为一批客人的到来,顿时热闹起来。安徽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带着一幅“故意撕碎”的画来到“文物医院”交流学习。现场,文物保护中心的古字画修复师王时运正一手持调色盘,一手执笔,在旧画上示范如何全色。
古字画修复师王时运正在示范为画全色。
“我们网购了一幅普通的旧画,先揉捏,闭着眼随便撕,通过人为破坏模拟字画文物的破损,然后再修复。过来是特意学一些古画修复的技法。”省图工作人员说。
修复师检查古字画。
安徽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作为安徽省最专业的可移动文物保护机构,承担了馆藏的31万余件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科研等工作,同时,也为省内其他文博单位提供指导。
“文保方面的地方标准,现在全省就我们一个单位在做。目前,我们部门一共承接了5个地方标准,已经发布了1个。”据中心副主任朱善银介绍,日前刚结项的《馆藏油画病害分类与图示》标准(DB34/T5113-2025)是国内第一个馆藏油画病害分类与图示标准,也是安徽首例馆藏油画保护行业地方性标准,对全省馆藏油画的保护修复具有指导作用。
叁
“目标是成为‘全科医院’”
2024年12月,“文物医院”升级完成,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加上位于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新馆的修复室,安徽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总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下设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室、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室、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室、木漆器文物保护修复室、油画保护修复室、古籍保护修复室、预防性保护实验室等7个文物保护块面。
展平元代的契约。
在中心升级期间,“文物医院”短暂转移到了安徽博物院庐阳馆的院中。工作人员在临时搭出的大棚里开展文物修复。据朱善银介绍,即便如此,全中心在去年依然完成了三百余件文物的修复工作。
修复古籍。
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文物医生”们修复文物,既要靠“望闻问切”,也要西医式的“拍片诊断”。X射线荧光分析仪对文物成分进行精细检测,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判断文物的腐蚀程度,结构检测对文物进行“病理分析”……“中西医”的结合运用让“开方”更精准,修复更科学。“我们的目标就是能够成为文物保护修复的‘全科医院’。”朱善银表示。
文字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张玉莲 图片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编发 | 全媒体编辑 韩洁
一审 | 韩洁;二审 | 束芳;三审 | 许超众
合肥日报继续给粉丝送福利啦!
2月10日至2月23日期间,凡在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留言区进行留言且将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设为星标的读者,我们将选出留言精选次数最多的4名读者,赠送合肥日报与百武西联名出品的价值199元的T恤衫一件。(奖品需自行领取,不在合肥本地的粉丝可以到付方式邮寄)。
加入粉丝群方式
↓↓↓
在微信公众号聊天对话框输入关键词“粉丝群”加入合肥日报粉丝群※活动最终解释权为本报所有,如有疑问请加入粉丝群咨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