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作家阿来在首届蜀道生态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开展了一场以《大蜀道文化传承及文学创作路径》为主题的蜀道生态文学讲座,畅谈他对蜀道文化及文学创作路径等的感受和想法。长期以来,他创作多篇文学作品,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理念,通过文学的方式讲好四川生态文明故事。

讲座上,阿来以严武写给杜甫的《巴岭答杜二见忆》一诗为例,解读其中“赤叶枫”“黄花菊”所体现的生态环境和季节特征,以及托物寄意的情感表达,指出这也是自然生态的诗歌呈现。


谈及生态文学创作,阿来表示作家应从关注人文、历史转向关注自然、环境与生态,但生态书写有难度,需要深入生活,具备科学认识。他还纠正了人们对蜀道的刻板印象。

一提到蜀道,人们或许会第一时间想到诗仙李白代表诗作《蜀道难》,尤其是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那么,蜀道真的是如此难吗?

阿来提出,《蜀道难》不是实写蜀道,而是对李白仕途的一种隐喻,暗示自己“通天”之路的难,所以才有“难于上青天”一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带有浪漫主义的夸张风格,并不能概括蜀道的全部。”在阿来看来,蜀道虽然崎岖难行,但是沿途的风光奇崛等,深深吸引了历朝历代的诗人们。

“蜀道是一条‘诗歌之路’。”阿来逐一进行了细数和赏析,走过古蜀道后,诗圣杜甫、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边塞诗人岑参等,便写下了《桔柏渡》《剑门道中遇微雨》《早上五盘岭》等诸多名篇。

阿来举例,杜甫在《五盘》中就写道:“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相比于《蜀道难》中的浪漫想象,实地行走蜀道的杜甫,更关注到沿路美好的风光、和谐的生态与淳朴的民风……”

“以诗证史。通过诗,可以还原历史。”作为行走在蜀道上的“常客”,上个世纪90年代,他亲眼见过老的剑门关关楼。“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多次到剑门关、翠云廊等地进行采风考察。这一次,在当地文学爱好者带领下,阿来又实地考察了天雄关、桔柏渡等地。“我还想去看看筹笔驿,因为岑参、陆游、杨升庵等都写过这里……”

阿来表示,透过这些写实的诗歌,便可以得知——“蜀道是如此奇妙的一个存在,如此具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的一个存在。它地跨南北,其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都非常丰富……我们确实是身在‘宝山’。”

基于此,阿来希望大家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学习知识去认识、发现“宝山”里的宝藏,并给出了他的创作之路:“我们的书写是为何呢?写,就是为他人服务,为了让人看见,让人‘居高声自远’。”

讲座中,除了讲他理解的蜀道文化,阿来还旁征博引,结合他自身的所学、所读、所看、所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生态文学的由来……其精彩的演讲,时时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通过讲述蜀道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阿来呼吁广大作家应重视文化生态书写,回到历史现场,用现代科学和人类智慧去认识和挖掘蜀道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