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在DeepSeek与《哪吒2》带动下,社会目光聚焦于科技与文化行业,梁文锋、王兴兴、饺子等都成为被热议的对象。然而,这波关注也让一些行业人士不堪重负。比如,一位因高薪跳槽而备受关注的AI研究者罗福莉就深受其扰,在朋友圈发文呼吁自媒体不要再编神乎其神的“天才少女”故事,更不要再骚扰其家人亲友。

因热爱驱动奋斗,最终成就一番世界级事业,这样的人生故事无疑充满高光。一些青年精英成为大众偶像,说明我们的社会尊重知识、敬重人才。可密集而跑偏的关注、不着边际的吹捧,显然是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比如,在导演饺子讲述自己的自学经历后,有自媒体编出“全村嘲笑的废物终于逆袭”的标题引流;比如,韦东奕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神话”刷屏,被流量翻来覆去消费……相较于常见的贬损性谣言,这类动辄“封神”的浮夸风,同样值得警惕。

随着互联网进入流量时代,舆论场里“造神”与“毁神”的循环便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在海量信息里,一般的内容很难受到关注,倒逼着求关注的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求道理服人,只求情绪感人,逐渐形成一股“大词小用”添油加醋之风。一些自媒体、营销号通过拼凑、编造、夸大等手段,将各种奋斗故事,往苦情或“爽文”方向改编,以“造神”的方式进一步博取眼球,攫取流量。但无论是企业家、创业者,还是学者,未来还有着奋斗的漫漫长路。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去应付外界的聒噪与消费,这一路上可能出现无数挫折与失败,更不应承受聚光灯下的品头论足、说东道西。

做事业、搞研究,皆需心无旁骛、潜心专注。近期涌现出的一批青年精英身上,最打动人的,除了硬核实力,就是那份纯粹的热爱与长期的坚持。所以,对他们最好的支持,就是给予他们凝神静气攻坚克难的空间。对于众人而言,与其关注自媒体大量似是而非的段子与故事,不如通过权威渠道去了解这些榜样的事迹,从中寻找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继而在现实中努力提升自己。这才是见贤思齐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整个社会对奋斗者的善意。

撰文: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