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现在退休了,我也是人在家、心在医院。”86岁的泸州市人民医院护士杨必纯慢条斯理地告诉记者。

2024年12月30日是杨必纯在医院工作的最后一天。从16岁到86岁,杨必纯在护理岗位上一干就是70年。

1983年,我国首次参加南丁格尔奖评选,1985年,杨必纯荣获该奖项。南丁格尔以其人道、慈善之心被誉为“提灯女神”,这个以南丁格尔为名的奖,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表彰在护理事业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员而设立的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杨必纯成为四川省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得者,而她也用一生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奉献、博爱、无私。

1985年,杨必纯获得第30届南丁格尔奖。

作为80多岁的老人,如何在医院做好护理工作,如何看待这份让自己倾注一生的事业?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泸州市人民医院,近距离采访这位耄耋老人。杨必纯步履缓慢,走一会儿就要坐下休息一下,为了预防跌倒,她还戴了一顶防摔护头帽。谈起医护事业,她精神焕发,向记者娓娓道来。

23年援彝路,儿子相见不相识

“我从小就喜欢护理工作。”杨必纯说,上世纪50年代,她中学毕业后,家里人想让她进工厂上班,但她却要报考护理专业,从此与护理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1958年,杨必纯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事护理工作两年的她决定响应号召,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人民医院,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建设。正在凉山参加剿匪的丈夫坚决反对,并在信中说:“不管你是响应号召,还是行使白衣天使的使命,希望你千万别来,你根本就无法忍受这里的艰苦,更何况你还怀着孩子……”但杨必纯最终还是去了,那一年,她18岁。

“去之前怕专业知识不够,我还去华西医院进修外科。”杨必纯说,到了凉山,最大的挑战是老乡们的不信任。“那时县里人很少,我是外地来的医生,他们一开始并不相信我,我们就挨家挨户送医送药问病问痛,跟他们宣传科学医疗。”

“早上背个医药包,装好药和其他医疗用品就出发,常常要走到晚上才回来,饿了就烧几个洋芋吃。”就这样,杨必纯走遍了金阳县的山山水水,每位老乡家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临近分娩时,杨必纯仍在坚持行医。一天,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被抬到医院,急需输血。在场的人只有杨必纯的血型和病人匹配,她不顾自己怀有身孕,挽起袖口说:“抽我的。”抽出的300毫升鲜血及时流进病人体内,病人得救了。消息传开后,杨必纯的无私和爱心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彝族同胞的信任和尊敬。

杨必纯说:“从事护士职业第一天起我就知道,要做好这份工作,就得把病人当作家人。”为了更好地照顾病人,杨必纯把1岁的孩子送回泸州老家让孩子外婆带,当杨必纯回到泸州探亲时,孩子已经4岁,对着这个陌生的妈妈喊“姐姐”。

短暂的团聚后,杨必纯再次回到凉山,背上救护包,参加剿匪医疗队,救治了不少伤员。剿匪最困难的时候,金阳县人民医院没有医生和护士上班,但当时医院里还住着50多位病人。“如果我也走了,这些病人怎么办?”杨必纯不顾个人安危,决定留下来照顾他们。

杨必纯既当医生、又当护士,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救治病人。同时,她还照顾一些病人的饮食起居,当清洁员,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医院。在她的带动下,其他医生和护士也陆续回来。在此期间,杨必纯接到三次母亲病危的电报,可她还是选择留下来照顾病人,只能回信让姐妹们照顾母亲。

从18岁到41岁,杨必纯把23年青春奉献给了凉山的彝族同胞。离开时,她不仅收获了全国“支援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荣誉,也收获了彝族同胞满满的信任与爱戴。

退休后,86岁的杨必纯又回到泸州市人民医院看看同事。(司秦菱/摄)

荣誉背后,天平两端难平

1981年,杨必纯回到泸州市人民医院担任内科护士长。“当时我才40多岁,正是干工作的时候。”杨必纯回忆,当时泸州的医疗水平比凉山好,她发现有很多新知识和新技能要学,她一方面不断汲取新知识,一方面全身心投入医护工作中。

杨必纯曾遇到过一名住院病人几天解不出大便,腹痛难忍,她一边安慰病人,一边用手帮他抠。因为臭气熏人,病人过意不去,杨必纯却说:“这是我们的责任。”

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医生查房时发现一名心律紊乱心脏骤停的病人,马上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但因病人的钢丝床年久失修导致中间塌陷,医生一按就把病人卡在钢丝床中间,而此时如果移动病人可能会延误最佳抢救时机,杨必纯来不及多想立马趴到床下,用背托起了病人,让医生能够施救。漫长的十几分钟过去,病人得救了,全身冒汗的杨必纯出来时两眼发黑,瘫倒在旁边的病床上。此刻,她的背上满是钢丝压出来的青疙瘩。但她说:“只要我们把病人当亲人,就不会怕脏,也不怕痛了。”

杨必纯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她也很重视言传身教和对年轻护士的培养。为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她制定学习计划,开展业务学习,使护理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杨必纯还在泸州率先推广“责任制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护理二线值班制度,对危重病人实行护理“十到位”,得到社会好评。

1985年6月的一天,杨必纯接到让她去北京领奖的通知,她这才知道自己获得了第30届南丁格尔奖。“那届我国一共有3人获奖,另外两人是北京和广州德高望重的前辈,当时我能获得这个奖项也很意外。”当南丁格尔奖章佩戴在杨必纯胸前时,一个噩耗传来,她的母亲去世了。杨必纯悲喜交加,荣誉的背后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愧疚。

“工作和家庭就像天平的两端,要摆得一样平很难。”杨必纯说,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她从未赶上年夜饭。“我一般都是让科室所有人回去吃了饭我再回去。我爱人就把饭热了又热,盼着我早点到家,但我从来没有按时回去过,让家里人也不得团圆。”

1986年,杨必纯开始担任泸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必纯一直坚信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副院长任上,她始终不遗余力地提升护理的科学化水平,她提出目标:“护理不能老停留在传统的打针喂药上,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提高护理档次,创世界一流的护理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必纯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斜面侧孔配液针头、晨间护理消毒车、全新输液袋等先进科研项目,大大减轻了护理强度,提高了护理水平,这些项目得到广泛推广,惠及了更大范围的护理人员和病人。

杨必纯不仅在工作上、技术上关心护士,在生活上也为护士着想。为解决护士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杨必纯经多方努力,为护士们修建了省内第一幢护士楼。

职务的变化并未改变杨必纯对待病人如亲人的初心,她说:“再烦的事情,只要到了病人面前我就忘掉,在病人面前要保持乐观的状态。”

卸任副院长,当起“城市里的赤脚医生”

杨必纯的超前意识还体现在对社区医疗的关注。“因为医院里的床位不够,只有动员一些需要后期治疗或者康复治疗的患者回家,当时我就在设想如何推行社区医疗服务。”杨必纯说。

1995年,杨必纯从副院长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她背起医药箱,当起了一名“城市里的赤脚医生”,这也是泸州市最先建设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最开始只有她和另一名同事,“只要是社区里的病人需要,我们就背着医药箱去,打针输液,送医送药送上门,病人非常感谢我们。”

杨必纯的执着得到医院的支持,也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两人团队逐渐发展到五人。忙的时候每天一个人要帮六七个病人输液,每个病人至少看三次,输液时看一次,中途回来巡一次,最后再去取针头。“病人输液的间隙我们医护人员就去看其他病人,保证最大限度照顾到每一位病人。”杨必纯说。短时间内,他们记录了1400多份病例,社区里哪些居民患有什么病症他们牢记于心。这一“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及康复医疗模式”的探索研究,于1997年获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和泸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了宣传社区护理,杨必纯时常到高校课堂上宣讲。如今的泸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李俊稼,正是在泸州医学院(现为西南医科大学)上学时听了杨必纯的讲座后,果断选择了泸州市人民医院。“杨老来自泸州市人民医院,说明这个医院的护理工作肯定做得好。杨老的敬业精神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2000年初,杨必纯到龄退休了,但她舍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她向领导请求继续留下来工作,这一干就到了86岁。

2011年,杨必纯带领泸州市人民医院志愿者赴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她每天早上7:40就到医院,8:00左右开始接待新病人,负责问一些基本情况,做好登记。”泸州人民医院老年科护士长徐荣红向记者介绍,登记好信息之后,杨必纯会去查房。看到病房没整理好,病人被子没盖好等细节,她都会跟徐荣红交流。徐荣红告诉记者,“因为身体原因,杨老不会再做具体的护理工作,更多的是指导我们如何护理。”

对于新来的实习护士,杨必纯也会手把手地教,比如穿刺部位如何选择等等。“杨老也非常虚心,很爱学。如果她发现一个护理方式和以前不一样,她会首先询问现在的处理方式是否改进了,然后就会与时俱进地学新技术。”徐荣红说。

杨必纯脾气好,很少生气。徐荣红印象中杨老唯一一次生气是因为采集血糖的试纸没有及时清倒。“因为血糖试纸属于医疗垃圾,没有及时清倒的话可能会造成污染。杨老提醒过后还没有及时清理,她就有点生气了。”徐荣红说。

除了医院的工作,杨必纯还经常组织并带领医护人员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义诊。“她经常用退休工资和补贴购买很多生活用品,给福利院老人送去,包括衣服、鞋子、洗漱用品等。”李俊稼说。

虽然已经退休,但杨必纯依然心系社区医疗服务,她说:“退下来之后有些无聊,我准备春节过后去社区转转,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去帮忙。我还是看好社区医疗,想继续做出经验后逐步推广,条件好了自然会有接班人。这就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为病人服务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