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全省区域发展的最大短板,正是国企的“战场”。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在省国资委指导下,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发展”)结对帮扶甘孜州白玉县。
2024年,四川发展确定16个重点帮扶项目,其托底性帮扶的实施主体——四川省川发展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积极参与项目策划与实施监督,采取“高位推进、规范运行、标杆打造”的12字“战术”,确保欠发达县域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高位推进
为托底性帮扶提供行动指南
产业帮扶是国资国企的主攻方向。作为发展产业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必须全力以赴促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向欠发达县域集聚。
2024年,四川发展先后6次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公司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公司总部相关部门和下属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赴白玉县实地走访,详细了解白玉县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情况,并与白玉县委、县政府进行座谈交流,围绕地方所需、企业所能,深入探讨托底性帮扶的思路举措。在此基础上,四川发展制定《支持白玉县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和《2024年托底性帮扶工作计划》,列出可量化、可操作、可落地的帮扶工作举措,为托底性帮扶提供了行动指南。
白玉县
“规范运行”
完善体制机制,压紧责任链条
国有企业托底性帮扶是“带县三级联帮”,即在川央企、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层面牵头帮县,所属二级公司分批帮乡,三级以下组团帮村。为保障帮扶工作有序开展,基金会协助四川发展建立“五位一体”工作体制机制,在省级层面争取政策支持,在县级层面推动产业项目落地,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各方沟通协作。
“完善、有效、管用”是体制机制的关键词,必须逐级压实帮扶责任,确保“守土有责”。具体而言,四川发展成立托底性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对接白玉县11个乡(镇)、15个村的帮扶工作;结合乡、村既有条件、发展方向、困难问题,精准匹配二、三级企业开展结对帮扶。比如,四川发展新兴产业园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二级企业联合出资50万元开展藜麦、雪菊种植,基金会协助监督项目实施,并进行兜底收购,带动800户农户每年户均增收3200元。
标杆打造
确保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项目是促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向欠发达县域集聚的重要载体。目前,由四川发展帮扶实施的多个项目已成为托底性帮扶“标杆”:捐资800万元作为白玉县沙马乡德西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本金,参与开发“红泉谷”特色文旅产业项目,目前已基本完工;出资设立甘孜州西南联交所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为白玉县要素流转、资源开发转化和农产品销售搭建市场化平台。
“红泉谷”特色文旅产业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基金会不仅积极参与项目评估,保障项目质量和服务效果,还关注项目运营模式和收益分配,确保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
目前,托底性帮扶工作又迈向新的一年,企地双方已就帮扶思路和举措达成一致,“战术”愈发成熟。基金会将持续优化帮扶方案和工作机制;坚持以重大产业为突破口带动整体帮扶的思路,比如,聚焦藏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促进白玉县藏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把资金、技术、人才等帮扶资源要素用在刀刃上,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四川省川发展慈善基金会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