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这里绿茵环绕,母亲走后终能与大自然相伴长眠。”2月11日,在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同安街道段一处,气氛肃穆,杨欣(化名)在礼仪师的引导下,领取认养证书、悬挂认养牌、抛洒花瓣,随后将放置有母亲骨灰的可降解容器深埋于林下。她说,母亲离世后,因未能找到符合心愿的墓地,一直将其骨灰寄存在殡仪馆。这下,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安息之地,了却了一桩心事。

志愿者树木认养仪式现场。

与杨欣一道,选择以生态纪念林让亲人依山而憩、傍树而息的,还有另外两户家庭。当天,龙泉驿区生态纪念林(缅怀林)试点项目举行了第一批志愿者树木认养仪式。这也是2022年成都市开展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以来,全市首个试运行的点位。

缅怀林自然环境。

龙泉驿区生态纪念林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850亩。项目在不破坏生态、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通过树种调整、林相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以“认养一棵树、共享一片林”的理念,致力于培育一个集记录美好、传承文化、保护环境、缅怀故人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纪念森林。

特别在生态纪念林(缅怀林)的建设上,项目方坚持不建坟立碑,利用林下空间,采取直接深埋或可降解容器置纳入土的方式安放骨灰。

可降解骨灰盒培土落葬。

龙泉驿区生态纪念林树下安葬。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虽然这里没有传统的墓碑标识,但每一处纪念位前都放置了一块直径二十多厘米的生态原石,上面标注着逝者的基本信息。“我们以石头为‘碑’,这样既满足了逝者家庭对辨识度的要求,又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负责该项目的成都兴东乡村发展集团下属东森公司总经理谭金文介绍,后续还将运用二维码技术代替传统的墓志铭,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互联,甚至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打造跨越时空的对话场景,为亲属提供更加便捷的寄托哀思的方式。

龙泉驿区生态纪念林树下安葬。

为进一步拓展生态纪念林的功能,项目方还特别建设了婚庆纪念林和成长纪念林。谭金文说,这些特色纪念林通过营造自然优美、温馨浪漫的纪念氛围,让人们能够以树为证,纪念爱的历程,见证成长的轨迹,为生态纪念林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在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森林资源科科长江云良看来,该项目好处多多:“能帮我们树立低碳环保的观念,让林业资源更有用武之地,还能推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破解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殡葬空间不足的问题。”他说,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选择认养、认种纪念树的方式将会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

志愿者将心愿卡悬挂在树枝上。

记者了解到,通过首批志愿者树木认养活动的实践,运营方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运营方案和监管细则,将生态环保和人文关怀植根于这片绿水青山之中,破解超大城市的殡葬空间矛盾。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