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月13日至17日,达州市进入“两会”时间,各行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为新一年发展献计献策。四川日报达州全媒体中心推出两会“圆桌”栏目,关注热点话题。

主持人:

川观新闻达州频道 徐洋

圆桌嘉宾:

黄  涛   市政协委员、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

陈国斌   市政协委员、万源市政协主席

邓辉洪   市政协委员、开江县林业科研所副所长

“坚持以粮食生产为重点,持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绘就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画卷。”在今年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农业”“现代农业”“粮食”等成为高频词。

2024年达州“三农”工作成绩亮眼:粮食生产实现播面852.3万亩、总产330万吨,成功夺取粮食产量全省“十二连冠”。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蓄势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如何持续擦亮农业大市金字招牌?2025年达州市两会期间,不少委员聚焦这一热词,纷纷献出“金点子”。

关键词:发展丘陵山区无人机装备研发

黄涛调查研究发现,川东北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受地形地貌限制,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粮食生产效率与质量。

为此,他建议研发及应用针对性的无人机装备系统,突破地形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提升农业生产效能。

黄涛认为,现有涉农政策未充分满足丘陵山区特殊地形与农业生产需求,在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整治等方面缺乏专项细则,无法充分有效引导农业科技应用与产业升级。“建议修订农机补贴政策,将适配丘陵山区的无人机及配套设备纳入重点补贴范畴,提高农户购置积极性。”

同时,黄涛建议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促成四川文理学院等当地高校、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与无人机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研发中心与产业联盟,联合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关键词:科技创新助推达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智慧农业,邓辉洪也有看法,“科技创新作为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是达州巩固全省第一产粮大市地位、实现农业强市跨越目标的必由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达州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5%。近年来,达州农业存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匮乏致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农村三产融合度不够制约农业产业增值空间与发展潜力。

破局突围,邓辉洪建议,达州发展现代农业应聚焦新品种、新农机、新能源等资源要素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等领域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抢占未来农业高地;着力品种培育、装备制造、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健全现代农业体系。

针对达州丘陵地形,他鼓励本地农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丘区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小型化、多功能农机具;整合全市农机资源,推广“共享农机”模式,搭建农机共享服务平台,在三年内使全市农机装备水平提高20%,农机使用效率与普及率提升至60%以上。

关键词:聚力品牌建设 擦亮金字招牌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抓手。近年来,达州围绕“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塑造大品牌”发展思路,聚焦粮油、畜禽、水产、茶果等主导产业,培育出“巴山食荟”“巴山青”“旧院黑鸡”等500余个“达”字号农产品品牌,初步构建起区域农业品牌体系。

然而,面对品牌强农目标,达州“巴山食荟”区域品牌及达州脆李、蜀宣花牛、万源富硒茶等行业品牌特色不足够亮。

为此,陈国斌建议,达州应建强区域公共品牌销售矩阵,打通线上平台销售渠道,并设立直营店;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一标一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农特产品从种植到加工全链条标准化生产。

同时,他还建议聚焦产业升级与资源整合,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聚焦米城大米、旧院黑鸡、蜀宣花牛等达州独有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创新产品形式、开发衍生产品、打造特色品牌等方式,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实际的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支持企业成立科技创新联盟,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