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2月14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了宜宾筠连高家坪滑坡几何特征分析。分析认为,此次滑坡灾害地处川南陡峭构造侵蚀地貌区,高位山体崩滑失稳后随即转化为碎屑流,形成长达1.2公里的碎屑堆积体。
滑坡区正射影像几何特征图。(三维实景模型)
高家坪滑坡发生了两次,滑动发生的准确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11:50:55.453和北京时间11:53:39.192,第一次滑动大约持续61秒,第二次滑动大约持续48秒。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无人机航飞数据采集发现,此次滑坡体位于西侧山脊处,山体坡度陡峭高差约为283米,地形坡度约42.7°。滑坡后缘至堆积体前缘整体长约908米(轴线距离1162米),堆积区最大宽度为296米,滑坡区整体周长为2562.8米,面积为18万平方米。
滑源区局部特征图。(三维实景模型)
通过灾前、灾后两期数字高程数据对比,后缘陡峭山体形成的三角区域为主要滑源区,最大物源损失高度(指从物源,如污染源、火源等到某一特定高度的距离)为58.7米;滑坡变形体前缘沟道为主要堆积区,最大堆积厚度为22.4米。
经统计分析,滑坡源区体积为35.3万方,堆积体体积为57.7万方,由此可知滑坡发生后破碎解体转化为碎屑流滑动。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