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自上映以来,票房突破90亿元,再次创造中国电影影史票房纪录。这部“成都造”电影不仅展现了四川动漫产业的蓬勃生命力,也为四川文创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如何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进一步做活文旅资源,抢占文产发展高地?本期天府新论刊发五篇评论文章,对此进行分析评述。

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登顶中国票房第一、突破90亿元、全球票房榜前24……《哪吒2》不断打破票房成绩、攀登影史新高,这是中国动画产业奋起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文化产业进阶路上的一个现象级事件。

回望过去,中国动画产业基础之弱、科技创新之短、投入资金之少,一度陷入漫长的沉寂。甚至不少人发出疑问,有一流的动画资源为什么却没有优质的本土动画产品?有潜在巨大的动画市场为什么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如今,从市场消费来看,“哪吒”凭着“铁打”的质量,一骑绝尘,成为票房和口碑的双料赢家。从创新技术的“点亮”,到传统文化的“点睛”,再到产品衍生的“点爆”,《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中国动画产业开拓进取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升级的“关键一跃”。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国产动画产业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和胆魄,撕掉低幼化的标签、跳出依赖于进口的窠臼,一步一个脚印突围出来的。不少人留意到,在《哪吒2》结尾字幕上,与动画制作有关的公司多达上百家。来自全行业的托举,让哪吒披上“万鳞甲”,不断成熟的动画制作产业链和电影里的每一个精雕细琢的镜头、台词,都体现着国产动画产业坚实而有力的前进脚步。视野拉长,近10年来,从《大鱼海棠》,到《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再到《哪吒2》,技术上攻坚克难、文化上推陈出新、创作流程上重塑再造、产业生态上精心构建,国产动画一改以往粗放式发展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制作水准、故事内核、IP开发和商业化运作等一次又一次推上新台阶,这些都是国产动画文化匠心和产业雄心的生动照见。

有人评价《哪吒2》这一“闹”,“闹出”中国动画产业的新标杆、强信心,是国漫“天花板式的存在”。天花板是拿来打破的,国产动画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文化和产业缺一不可。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赋能,难以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特有吸引力;没有良好产业基础的支撑,难以推动整个动画行业持续性、长久性的发展。

不少观众观影后表示,《哪吒》系列电影“含川量”颇高,实际上除了大银幕上展示的四川传统文化元素之外,银幕之后的“四川力量”更是不容忽视。电影中的特效、配音等多个环节,都有四川本土制作公司参与,其背后是四川“原生”动画制作产业链以及不断内生的数字文创产业生态的日益完善。如今,成都高新区已聚集数字文创相关企业6000余家,产业链涵盖内容创作、内容分发、衍生服务等,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已然成势,由“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升级”,四川动漫产业正在焕发蓬勃生机。

当前,围绕动漫产业发展,四川高效服务平台建设、人才支持政策等一系列保障正在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技术堵点、行业难点、产业痛点不会自动消失。但可以肯定的是,进一步挖掘四川文化产业正当其时,我们有理由期待,动画产业百舸争流,向“新”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