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伟

眼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闹”得轰轰烈烈,创下了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等诸多历史纪录。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它标志了四川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塑造了四川文化产业的全新形象,“四川造”文化精品的全国地位得以巩固,并有了走向世界的扎实基础。

当今世界,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文化市场持续扩容,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晰,文化的故事化、视觉化、奇观化、数字化、智能化、海量化、多元化、IP化趋势越来越突出。需求端与供给侧共同发挥驱动作用,文化内涵与科技手段一起促进文化品质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示着广阔的空间与无限的可能。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科技大省、教育大省的四川,有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条件。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缔造票房奇迹,李子柒“王者归来”,刀郎声动华夏等一系列川派文化现象叠出的背景下,在国家大力提振消费,全面布局“十五五”发展的当下,四川趁势而上、系统规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再创四川文化产业新辉煌,正当其时!

把握机遇 全力支持《哪吒》系列电影与文化产品再上层楼

具有鲜明巴蜀特色的《哪吒》系列电影能够取得极大成功,有包括巴蜀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众多四川文化企业的长期坚持和专业积累、国家电影局及地方党委政府等的领导与支持等因素的作用,自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但也有导演饺子(杨宇)远超常人的对动漫的热爱与执着,“哪吒”这一文化元素先天具有与青少年形象贴近性、情感共鸣性、品牌全民性等不可替代的属性与优势,因此,也有着偶然性的一面。与此同时,神话文化为无边界创意和最大程度的奇观创造带来了便利,为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世界传播带来了可能。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机缘巧合造就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大获成功的“神话”。

对四川文化产业来说,这是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助力《哪吒之魔童闹海》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帮助《哪吒之魔童闹海》海外推广、长效推广,让该影片走得更远,这是当前四川文化建设的不二之选。让《哪吒》系列电影代表的巴蜀文化融入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人类文明互鉴创新的历史洪流中,也是四川文化的一大贡献。可以充分考虑对《哪吒》系列电影和文化产品进行整体布局,确保《哪吒》系列电影后续作品进一步取得市场成功,并且加强电影周边开发,以及对区域文旅、文创的系统带动,使其对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最大的促进作用。

盘点家当 全面梳理文化资源并重点开发适合产业化的题材

《哪吒》系列电影以及此前在川机构为主研发制作的“国民游戏”《王者荣耀》,四川大学校友担任策划负责人和首席游戏设计师的国际顶流3A游戏《黑神话悟空》等现象级文化爆款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都充分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成就,最终要靠“出作品”说话,一定要有大手笔,要出大精品。

任何作品也必然要考究、选择题材,“题好文一半”,用来说明题材对于文创的重要性。应全面梳理四川文化资源,重点开发适合产业化的题材。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资源。首先应梳理在中华文化主流神话体系中,地位较高、知名度较高的神话经典人物形象,如女娲、伏羲、大禹、二郎神、白素贞、张天师、文昌帝君、赵公明、望帝、格萨尔等,另外中国现代武侠文化、仙侠文化、玄幻文化的开山之作《蜀山剑侠传》里的系列知名角色,也可以作为对象考虑,梳理出神话传说中具国民度的经典形象后,参考《哪吒》系列电影模式,用富有想象力的创意,承载时代主题和大众情感,呈现视觉奇观,锻造影视动漫游戏的精品力作,带动文化全链条的活力迸发。

其次,高度重视三国争雄、红军长征在四川、川军出川抗日、川籍英雄抗美援朝等适合表现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的历史题材,以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白素贞与许仙”等爱情题材的深度挖掘、创新开掘。具有世界意义的大熊猫符号尤其值得重视。大熊猫是具有世界知名度、美誉度、接受度的四川元素之一,是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标识性萌宠符号,极具传播价值和文创价值。《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也为大熊猫文化的创意发展奠定了经验基础、人才基础、产业基础。

再次,四川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都可以融入到文化精品中,让这些大作品自然而然地透出持续绵延的四川魅力。

抓牛鼻子 实施“巴蜀剧本”重大工程推动四川文化全面故事化

当今时代,最具传播力和产业开发潜力的文化,是叙事文化,而非诗词歌赋等抒情文化。叙事文化体裁中,影响力较大的仍然是影视动漫游戏等,其核心因素仍是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延伸开来,剧本是影视产业之本,也是文化产业之本。抓住剧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抓住了文化产业的牛鼻子。

四川有着悠久的叙事文化传统。《山海经》《华阳国志》《三国志》《三国演义》《蜀山剑侠传》,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童恩正开启的科幻小说、科幻影视等,都是与四川关系密切的重要叙事文化作品,具有直接改编为影视等当代叙事文化产品的价值。四川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个抒情文化大省。一提起汉赋、唐诗、宋词,人们就会想起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李白、杜甫、高适、岑参、陈子昂、苏轼、苏洵、苏辙、陆游等一大批与四川高度关联的顶级文化人。但是,与他们有关的故事定型度并不高,也不一定为大多数人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所关联的文化深入传播、广泛传播。还有众多在历史上有过高光时刻的文化人物、文化作品,都需要用故事、用剧本、用影视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形态来使其重新焕发光彩,例如文翁、严君平、李密、铜山三苏、华阳三范、杨慎、彭端淑、李调元、宋育仁、骆成骧、郭沫若、巴金等。

四川有悠远深邃、自带神秘色彩的古蜀文明,还有影响深远的美食文化,以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非常重大,而阆中是春节的发源地,成都是春联的发源地,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故事可讲。

近年来,四川一些地方也对剧本工作给予了重视,但总体来说力度还需加强。可在省级层面集中资源,狠抓剧本、加大储量、优选精品、重点支持,实施“巴蜀剧本”重大工程,推动四川文化全面故事化,推动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现象级作品不断涌现,以此牵引四川文化产业持续走高走强,影响力不断扩大。

事在人为 储备文化产业基础人才培育复合型原创型顶级人才

我国即将进入“十五五”时期。当前需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基于实际,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全面擘画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事在人为,人才是影响发展的最宝贵因素。经过近年的发展,四川已储备了相当数量的文化产业基础人才,饺子(杨宇)这样的标志性人物、领军人才也开始涌现,但复合型人才、原创型人才、顶级人才的数量和其他一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现有的学历教育体系没有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作用,应该引导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响应社会与行业发展需要,调整办学思想与考核评估体系,改善师资结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幅度提高相关人才培养质量。

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对文化产业的革命性意义,坚决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超前布局文化未来产业,积极采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材料等方面的前沿成果,大力支持智能文创、脑机接口、全息沉浸、生物艺术等文化体验方式和文化业态发展,推动四川文化企业“头部化”,在新兴赛道做领跑者。

高度重视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国际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的显著提升,东西方文化态势发生深刻变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可能性,都进一步增强。挖掘巴蜀文化资源,讲好四川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互鉴、文明创新,也是四川文化产业的历史使命。寻找和表现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共同情感、人类共同审美,追求人类文化最大公约数,以巴蜀之美,与天下共美,促世界大同,应该是四川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应有之义、可达之境。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