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阚莹莹 文/图
立春已过,正是耙耙柑大量上市的季节。然而,近期网上传出一种说法:“很多耙耙柑吃起来很甜,是因为打了退酸剂。这种产品含有砷,食用后将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
砷,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砒霜,是一种剧毒物质。砒霜是如何与耙耙柑这种水果联系起来的?种植过程中是否真的存在使用砷的情况?近日,川观新闻记者展开了调查。
成都市区水果店里的耙耙柑。
业内人士:为提早上市“可能会选择铤而走险”
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统计,四川晚熟柑橘种植面积达26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产区。而耙耙柑,也就是“春见”这一品种,是晚熟柑橘中的重要品类。春见,顾名思义,就是春天上市。
四川耙耙柑核心产区集中在成都市蒲江县,眉山市丹棱县、东坡区等地。记者查询发现,蒲江县、眉山市等地农业农村部门确实发布过打击在柑橘中使用“甜蜜素”“脱酸剂”“增甜剂”等“三无”投入品行为的文件。
眉山市东坡区柑橘产业推进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李永安告诉记者,所谓“甜蜜素”“脱酸剂”“增甜剂”等“三无”投入品,均含有砷这种剧毒物质,因此在柑橘等农业生产中是禁止使用的。
那么,现实柑橘种植中是否存在使用这类“三无”投入品的情况呢?
受访专家、经销商和种植户均提到同一个关键点:一些经销商和种植户想让柑橘提前成熟上市,抢一波市场先机卖好价,可能会选择铤而走险。
专家解释,不管是“甜蜜素”“脱酸剂”还是“增甜剂”,其主要作用都是抑制酸的生成,主要目的不是让水果更甜,而是去酸。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网名为“水果游侠”的水果销售商在各大视频网站发布了柑橘退酸剂的科普视频。其中提到,每年春节前,正是柑橘等水果走货量最大的时候。但是耙耙柑的成熟季节有些“尴尬”,一般是年后2月份,不到季节,口感会非常酸。因此,一些中间商会出高价找到愿意合作的果农,使用退酸剂。这样一来,耙耙柑能以相对较好的口感赶上节前这一波行情。
不过,受访种植户表示,因为这类投入品对果树危害大,还会导致盛果期缩短,因此大部分农户并不会使用。
专家呼吁:在国家标准中重新加入砷的限量规定
如何防止有种植户铤而走险使用退酸剂呢?
李永安介绍,管理部门要打击这种行为,还存在缺少法律依据的问题,这也是禁用退酸剂的最大困难。
去年5月,某市农业农村局对市人代会建议答复的函中提到,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进行了修订,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版中取消水果食品中砷的限量规定并一直沿用至今,意味着水果产品检测结果中不再有“砷超标”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即便管理部门在耙耙柑中检测出了砷,也难以定责。”李永安告诉记者,他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呼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中重新加入“砷超标”这一概念。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林方龙也表示,目前省级已经在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方案,“主要还是集中在开展巡查执法,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中重新加入砷的限量规定。”
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绿色健康的耙耙柑?
专家和种植户均表示,一定要吃当季成熟的耙耙柑。“耙耙柑学名春见,顾名思义就是立春之后才成熟。这个时候的耙耙柑,不仅健康,口感也刚刚好。”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