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强
杨献平的诗歌写作,更多的是向内心转向,参悟生命和精神的奥义,获得灵感的境界提升和情感升华。这种近乎禅修的方式,让他的诗歌品相在超脱经验性后,达成力量与韧度的双重呈现。
难得的是,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诗人与诗的辩证关系,正如他在访谈《诗歌:内心、灵魂与万物之间的“偶发事件”》一文中所说:“诗歌要做的,就是人在无常的世事与思维、精神的不断跌落、飞升、觉悟与领受之中,把那些难以告知,类似量子纠缠与暗物质的人的某些时刻的种种‘天启’用诗歌方式写出来。”
这可以理解为,诗人身处庸常和俗世生活中,保持着冷静与泰然的状态,以诗心对应万物的变化,修补日常烦恼带来的空寂。抑或以不变应万变,用诗人的真诚与悲悯,获得诗神的垂青,而让诗行代言诗人内心的心灵感应与感受。
诗集《万物照心》,更像是杨献平对诗歌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在保持专注和韧劲的同时,给予精神上的认可和激励。他有意在诗歌的内部中寻找话语权,把神秘性、有质感且彰显才华的诗句,磨砺出一种锋芒,建构自己的诗学体系。同时,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对汉语诗歌的敬畏及融入诗歌境界时,语言和思想创新的尝试。其实,诗人更多的是在确立生命的尊严感及庄严性。
8个小辑的编排,光看小标题就能体会到诗人的用心,如“貌似的觉悟”“内心的想象力”“挽留与回到”“瞬间之诗”,侧重内心的个人感受,是持续向内的追寻和探索;而“爱与慈悲”“从个人到大众”“当下即未来”“书写的可能”,则是让诗心之内形成的诗学思考,由内而外释放出起伏的见证。
没有流于语言表面,而是深度处理现实与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杨献平从军多年,做过文学刊物编辑,甚至绝大多数时间,其写作呈半职业状态。常年与语言、文字打交道,让他对语言文本、人生困惑、灵魂诉求,都有常人难以发现的情感对应。
杨献平善于通过诗的语言和方式,连接起日常敏感的细节与觉悟。他有意在每一个小辑前,补充一段辨析文字,既有诗学随笔的哲学思考,又有诗性阐释的理论确立。这有助于读者发现他诗歌中的技艺与诗艺。
较之于他的散文,在诗歌中,我看见的,是诗人用隐隐的超越取代抒情的必要与可能。他尽可能用凝练的诗句,达成务虚的写作目标,即使在平衡内心的镜像时,也不急不慢,追求想象与现实通往灵魂内核的自然书写。万物是参照,回归内心,用诗心映衬,才是诗人追寻的方向。读诗集,漫游在诗意的想象空间里,我与诗人一道,感受着诗语营造的意蕴和留白。
如《乍暖还寒时候》这首诗:“樱花之下,一个小男孩仰头/一群被不断修整的草,回忆它们的哑巴生活/小男孩转身跑进春日/他的那么一丢阴影,遮住好几朵野花”。虽只有4行,却营造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樱花树下的小男孩、修整的草、小男孩的背影遮住的野花,短诗里包藏的信息,在诗意生成时,是诗人用直觉抵达内心世界的萌动,诗歌中隐藏着忧郁的气息。
《遍地药香》以“佛手瓜、藤椒、吴茱萸”这些食药同源的植物为引子,引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理解:“名字好听/做的事更好。人也是大地之物/草木环绕,不言不语者/其实用情最深,自我粉碎的仁与义/慈与悲,绵延的丝线/犹如苦涩的母亲,缝补我们的身心”。诗中,“不言不语、用情最深、自我粉碎、缝补身心”,借药香引申到母亲的爱,关联的想象中,注重诗歌语言内在结构的联系,日常化和联想刺激着语言获得新生与释放,然后剥离出简洁的画面。
像《突然的桂花香》《一个和一个》《初冬的茶花》《看樱花》等诗,皆是借物象触碰内心情感,传递出诗的美感和韵律。这些诗细致地表达了诗人对万物的诗性理解,一草一木、一人一景入诗时,都有神秘感或者隐喻的修饰。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诗人也在极力还原美的立体表征,守望着人性中对美的呼唤。
杨献平总是能从日常叙述中,感受发现带来的奇异灵感。他的内心如此平静,以至于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在他笔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产生出智性的创造。让每一个词语都能获得思想的映衬,感悟着日常生活带来的生命发现。诗歌是一种自语的言说方式,是精神的自由彰显,也是语言灵动时,生命蓬勃的状态。
“旧事是一些流水,在某个山间/四处都是夜的声音”(《急就章》)、“其实是两颗桃子,悬挂的清风/流水压低嗓音,矢车菊紧抓众草纠结的河岸/我惊动蝴蝶,她在爱情当中/琢磨巨石内部的雷霆”(《溪水边》)等,营造语言的陌生化,锤炼句子美感带来的新鲜与新奇。
阅读世事的内心,是清醒的,诗人孤独着的同时享受孤独,被俗世困扰的同时又能超脱俗世,寻找写作的真谛和内心的真正感喟。其实,内心就是家园,用平静的视角和冷静的内心去审视,就能还原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与层次感。隐匿的冷静语言,在自我叙述时,呈现的客观化,是杨献平诗歌中独特的品相。如果平铺直叙,就会流于口语化,而没有美学概念的日常的剖析,就会有宽泛抒情的嫌疑,好在诗人巧妙地避开了这些书写陷阱。
诗集中,我偏爱读诗人亲情题材的诗作,诗歌中有着安放原初的乡愁。
《陪母亲看病》一诗,诸如此生活场景,为人子女,总会碰到,诗人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借用医生宽慰的话语,引出“母亲的头发开始稀疏/霜白是万物之惨烈宿命。我一声叹息/内心的裂帛,撕扯灵魂的幕影”,那份隐痛,只有亲历者才会有的切肤感受,直击读者之心魂。
《清明祭奠父亲》,重合我个人的情感,仿佛诗人代替我写下伤悲的诗句。读这些柔和而温润、忧伤而绵长的诗,顿时泪如雨下。诗人不动声色地延宕着思父之情,构思和视觉里,产生着伦理的秩序,命运的无常,以及情感的深邃。诗人借转世、痛楚等词语,加重悲伤的语气,让全诗弥漫着失去亲人的阵痛。在词语里,唤醒了读者心中的感性认知。好的诗歌,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撞击着人的心灵。
《写给大儿子杨锐》一诗,是对父子之情的回首,从思念父亲的思绪里抽离,诗人扮演着父亲的角色,通过回忆、怅惘,在父子血缘里继续营造着淳朴、明澈和温良的氛围。在这首诗里,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阐释,诗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可贵而难忘。真诚是这首诗最大的技巧,也是最美的抒情。
《写给弟弟》一诗中,把诗歌的细节处理得细小而有情韵,虚实结合间,兄弟情跃然纸上。真实的情感,如何用诗意去转换,至关重要,其实,这首诗写得还可以再紧凑一些,舍去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多一些凝练的浓缩语言,让诗歌更富有张力。
《2024年清明回河北沙河老家扫墓》这首诗,可以看作对《清明祭奠父亲》一诗的情感补充,像蝴蝶做梦、镰刀结霜、雨滴落地成浆这样的修辞与比喻,营造出忧伤的氛围,让人动容。同时,诗人选取的视角也有着特别的感受。我在反复阅读这首诗时,读到最多的,是诗人把乡愁深处的情感,分层次筛选出来,解析伦理、亲情、风俗等演化而来的情绪。
在这本诗集中,还有一些诗歌,是表达内心情感起伏的,如《大年初一说起故乡故人》《生日书》《写给一个中年男人》《别离之书》等,皆有经验性的智性书写。在情感和语言之间的衔接上,都有独特之处。
诗人林莽说:“诗歌是语言和情感经验的艺术,缺少了内在情感,缺少了语言的艺术,也就没有了诗歌。当一首好诗诞生时,仿佛有一组音乐的旋律,突然从生命的某一部分升起,使整个身心为之一热。这源于内心的愉快与痛苦,唤起了我们内在的创作激情。也许,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的律动。”
结合林莽所言,沉浸到诗集《万物照心》的诗歌中,愈发能感受到诗人从心出发,写意万物意境带来的情感之美。
诗集《万物照心》是诗人继2015年出版《命中》后的第二本诗集。在代后记《诗歌应当是一种精密而宏阔的艺术建构》一文中,杨献平如是说:“文学艺术最大的力量是情感的力量,也是内心和精神的力量。”
循着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践行,我们看到,诗集中对应的万物,其实就是诗人关于生命、生活的思考。风景、人物、具象,投影到诗人的内心,带来的都是诗人对于物象的摘取、提炼,然后幻变成诗。
杨献平的诗歌写作,传递的是诗人感知生活的方式和力量感,诗意的生成还原着内心的感受。他的写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的窗口,那就是如何营建自己俗世的诗歌城堡,用平实而简约的语言表达情感丰沛的精神写意。同时,诗人所具有的悲悯和温暖,在诗行中满溢着。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诗人,在用真情写作的同时,一个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视角的仰望态度,依然是写出好诗的关键。在独属于汉语的写作天空下,寻找汉字的韵味与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杨献平诗歌中的鲜活情境和感染力,同样让人震撼。读其诗,宛如步入一个绿道,走向诗意的精神探寻之旅。诗歌中,那触动人心的句子,宛如图画,让人过目难忘。
(《万物照心》,杨献平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
作者简介
周维强,结业于浙江文学院青年作家(诸暨)班。在《文艺报》《星星诗刊•诗歌理论》《青春•中国作家研究》《中国艺术报》《当代教育》《浙江作家》《上海作家》《民族文汇》《青海湖》《新疆艺术》等报刊发表评论数百篇。荣获“钱潮杯”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入围首届杭州青年文艺评论大赛奖,获第五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提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