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近日,杭州一名闪送骑手李师傅因配送华为平板电脑时外包装破损,但内盒及产品完好无损,却被商家索赔1.5万元的事件引发热议,后经协商降至3000元。平台随即冻结李师傅账户资金并限制接单,最终强制扣除3000元作为赔偿。

就骑手而言,送一单23.98元的提成,却因外包装破损而承担1.5万或3000元的赔偿,也就说在自己不存在摔落、浸水等重大过失情况下,需要对运输风险全责承担,这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因为权利和义务明显不对等。

商家以“影响二次销售”为由高额索赔,但未提供外包装的破损直接导致商品价值贬损1.5万或3000元的依据,未提供因此而影响二次销售的依据,涉嫌索赔过度。说通俗一点,就是有些信口开河、欺负老实人了。

平台就更离谱了,通过算法以低报酬将配送风险完全转嫁给骑手,“收益私有化、风险社会化”,又没有建立商品保价、运输保险等风险共担机制。特别是在未启动独立调查、未提供申诉渠道的情况下,直接冻结骑手账户并强制扣款,已涉嫌违法。

包装膜天价索赔纠纷,不仅暴露了即时配送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折射出平台经济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深层矛盾。解决这一问题,不在于苛责某个平台、商家或骑手,而需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权责对等的机制和规则。

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平台与骑手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平台必须建立与配送费相匹配的赔偿上限,如运费的10倍、20倍,并强制投保物流责任险,与骑手共同分担风险。同时,建立和严格执行审核、保价、定损等全流程机制:商家发货前需证明商品价值,贵重物品强制保价;一旦发生破损,由第三方鉴定机构介入。

总而言之,要让平台承担应有的风险管理责任,让劳动者获得有尊严的工作保障,让商家索赔回归理性协商的途径。唯有如此,才能既保护劳动者利益,又保护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