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毅 (图片由崇州市总工会提供)
在崇山峻岭与广袤平原的交会处,崇州市正奋力书写着一曲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壮丽凯歌。
近年来,崇州市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成都市委和崇州市委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为产业工人铺设一条成长成才的快车道,为崇州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匠心独运 打造工匠学院新地标
在崇州市白头镇大雨村,一座崭新的建筑于2021年10月拔地而起,这就是成都工匠学院首家县级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崇州分院”(以下简称“工匠学院”),学院占地34亩,教学培训基地占地4亩,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以“教学培训基地+匠村工坊”的创新模式,集技能培训、技能创新、技能应用、技能产业化于一体,为产业工人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成长平台。
自建成以来,工匠学院充分发挥工匠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招商引入各级各类工匠人才,植入技能产业,为工匠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截至目前,工匠学院已成功举办多场竹编、藤编、木雕等非遗特色技能培训500余场,惠及5000余名学员,并成为第五届四川“村长”论坛暨首届乡村振兴县委书记峰会参观点位,受到一致好评。
崇州市总工会网络营销师培训活动在乡村振兴学院崇州分院举行。
创新培训 激发产业工人新活力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是推进改革的关键。为此,崇州市总工会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和工人实际需求,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培训课程,从竹编、藤编等传统手工艺,到电商营销、新媒体技术等现代技能,课程内容既接地气又具前瞻性。
在培训方式上,崇州市总工会采用“线上+线下”的灵活组合,让工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同时,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和行业专家担任授课老师,为工人们带来专业系统的指导。这种创新的培训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人们的学习效率,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力。
为拓宽产业工人的发展空间,崇州市总工会积极强化平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多所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同时,崇州市总工会还鼓励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工匠学院内设有多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由行业领军人物担任负责人,带领工人们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等活动。这些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不仅提升了工人们的技能水平,还推动了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为满足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崇州市总工会全力打造“技能崇州”工匠品牌,联合成渝两地287家职业院校和经营主体,在全省率先建立“技能人才开发联盟”,成功吸引各类技能人才汇聚崇州,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与此同时,崇州市总工会全面开展技能大赛,在比赛中免费培训在岗职工9000余名,287名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晋升技师技术等级,181名职工荣获“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
政策引领 优化产业工人成长环境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工人的成长环境,崇州市总工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全面落实《成都市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并结合崇州实际,制定出台了《崇州市礼遇“罨画工匠”十二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涵盖工匠人才的落户、安居、就业、创业等多个方面,108名“罨画工匠”、38名“成都工匠”、2名“四川工匠”享受这一礼遇政策。224人次免费享受二甲医院健康体检,为290人次购买在职职工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12名工匠子女享受入园入学优待,近300人次免费享受崇州市总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
崇州市总工会积极推动工匠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工匠人才评价体系。通过举办技能大赛、评选“罨画工匠”等活动,选拔出一批优秀工匠人才,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工匠人才的创新活力,还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5万人,获高级职称超过3000人,技能人才总量达14.8万人,高技能人才达4.6万人,建成并命名55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张鸾军、杨隆梅、邹剑、赵云杰工匠工作室成功创建为成都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评选出“罨画工匠”108名,评选“最美员工”100名,推荐获评“成都工匠”38人、“四川工匠”4人,成都市“百佳”职工创客明星6名,多人荣获省、市劳动模范和市级“最美职工”称号,成都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