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游乐场陪孩子玩耍时遇到儿子同学的妈妈,便坐下来与她交谈。
正当我们聊得火热时,她三岁的小女儿在一旁打断对话,要求妈妈立即过去陪自己玩滑滑梯。
这位妈妈转过身温柔坚定地对女儿说:“妈妈现在在跟朋友聊天,十分钟后陪你玩。”
听完这话,小女孩瞬间崩溃大哭,大喊:“不要,我就要现在。”
令我没想到得是,这位妈妈仍然平静地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伤心,但我已经跟你说过十分钟后再跟你玩,你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妈妈。”
听罢,小女孩哭得更大声了。
我忍不住说:“你就先去陪孩子吧。”
然而这位妈妈说:“没关系,我已经说过十分钟之后再去。她需要学习规则,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以及他人的界限。父母是应该理解孩子,但不能一味地共情他们,否则是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和独立。”
不得不说,这位母亲很理性也很有智慧,并且她是真正在帮助孩子。
过度共情,无法建立边界感
有多少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对孩子的哭声压根没辙。
只要孩子撒泼撒娇,就应允了他们的需求,即使有些事情并不合理合宜。
孩子本该早睡否则影响明天上学,但拗不过孩子故意找事推迟睡觉。
明明不该吃太多零食和饮料,但是孩子一哭就继续给他们吃了。
大人其实已经很疲惫困倦了,却还是要咬牙坚持陪玩和哄睡。
孩子本可以自己行走,只要撒撒娇掉掉眼泪就可以被大人抱着走。
难怪有很多人说育儿之路太辛苦;殊不知,是因为边界感太模糊了。
孩子用哭闹和撒娇,一点点试探父母的”底线“。
父母太爱孩子了,不忍他们受伤,不忍拒绝他们,不忍他们失望。
只要孩子有需求立马就放下手头的事回应孩子,孩子一哭闹就立刻给予安慰和包容,孩子一抱怨诉苦就立刻满足他们要求。
这样孩子是得到满足了,但这是建立在大人得牺牲和退让上。
作为父母,是需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但无需过度共情。
很多人好奇我和队友是如何独立带三个孩子的,若真有方法,那大概就是明确与孩子的边界。
在我需要专注地写文章,或是想专心做一顿饭时,我会明确地跟孩子说:
现在妈妈需要一段安静的时光,没有急事别来打扰。等妈妈做完了,就会来找你们。
最开始,孩子是很难接受,会想尽各种办法试探边界。
但就像儿子同学这位妈妈一样,温柔坚定地跟孩子表明界限,他们是能够学会理解和尊重的。
孩子情绪波动起伏大,不好带,往往就是因为界限模糊了;他们不理解上回就可以,为什么这次不行。
没有固定的规矩,孩子才会任意妄为;界限清晰了,养育也就容易了。
不要过度解读孩子情绪
父母都在乎孩子,一旦孩子陷入情绪谷底,很容易就把父母也扰乱得六神无主。
孩子肯定会觉得被我抛弃了,这种感觉多心痛。
我这么忽视孩子的需求,他肯定会缺乏安全感。
拒绝孩子这多残忍,他们会感觉自己不被爱的。
这么一想,那瞬间就“妥协”了,就依着孩子吧。
其实,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开心时没顾及地大笑大叫,伤心时就大哭大闹。
不管是开心还是伤心都应该给孩子表现出来的机会,不要过度解读,更不要被孩子一时的情绪牵着走。
我想到儿子在3岁时发生的一件事。
那会儿他特别粘我,属于只认我一个人的状态。
那天我要出门见朋友,看到我准备离开,他便哭得像天塌了一样,仿佛他是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小孩。
看他哭得这么伤心,我实在下不了决心离开,总觉得我一走,就会带给他难以磨灭的伤害。
最终是队友果断地催促我走了,我是听着他刺耳的哭声,带着愧疚感出门的。
然而,出门不到十分钟,队友发来儿子开心玩玩具的视频,他满脸笑容一点都不像刚才大哭过的人。
孩子其实没想象中这么脆弱,他们只是还无法很好地把控情绪。
但大人的存在就是一副标尺,在孩子飘忽不定的情绪面前,大人更应该清醒理智;
知道应该坚持什么、知道什么是对的,那就应该坚持去做,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加稳定且成熟。
过度共情,对父母来说或许是精神伤害
之前看过一篇育儿文章说,接纳包容孩子的一切,就算孩子无理发脾气也要包容,同时要用童心和幽默来化解。
举个例子说,当孩子发脾气乱丢玩具,妈妈就要以玩具的口吻说,哎呀我好痛呀,是谁把我扔地上了?这些玩具难道是长翅膀会飞了吗?怎么自己飞到地上去了?
确实富有童心,但我是说不出这样的话,这多少是有点不把父母的死活放在眼里。
孩子的情绪很重要,难道父母的感受就不重要了吗?
看到怒火中烧的事,也只能压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像个没事人一样去宽慰做错事的孩子?
这种共情,对父母来说是不公平的。
为了照顾到孩子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需求,但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
状态好的时候隐藏得好好的,状态不好就如火山爆发出来,最终波及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个真实的人没什么不好的,但凡是个人就有优点和缺点,会笑也会发火,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真实的人。
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否则在家被共情惯了,外面哪有人会这样贴心地惯着孩子。
长此以往,人际关系会出问题的。
任何一段关系,让一个人一味地忍耐和付出都是不对的,陪伴孩子成长应该是让双方都共同快乐的过程。
过度共情,会降低孩子对外界的敏感度
看到孩子做错事,生气、失望和失落才是正常人的反应。
对于成长中还不完美的孩子,当然需要包容他们的不足,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对与错,以及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只是一味的理解和共情,一股脑的包容和接纳孩子,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有错,他感受不到自己的行为会带给别人痛苦。
爸爸妈妈看起来好好的,丝毫没受到任何影响,所以他们不以为然。
然而,想要更快更彻底的改正,那就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指出他的行为是会带来后果的,这样才有可能觉醒并改变。
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会给别人带来任何影响和伤害,这样看似洒脱,实则会失去更多。
毕竟,谁都不喜欢一个眼中只有自己的“巨婴”。
父母的存在,就是要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
一个情绪成熟的孩子,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按照他们的需求行事,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会表现出同理心和合作精神,而不是一味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愿望。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体单独存在,我们跟外界和旁人需要有积极的互动。
这也是孩子需要学会的功课。
孩子不仅仅是个孩子,他们更是一个独立的人。
别总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孩子对待,这样的话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孩子。
试着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的人,尊重他们,同时他们也要学会尊重父母。
原标题:《不要过度共情你的孩子》
来源:瑞秋三思(ID:Racheland3kids)
编辑:韩娇娇
审校:魏园
责编:宋方灿
别高估人际关系,别试探任何感情 | 夜读
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 | 夜读
穿箅子的母亲 | 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