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从2024年9月到11月,在成都陆续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这是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后,四川迎来的又一川剧盛事。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川剧节汇演活动及其剧目等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阿尔娜

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剧目川剧《尘埃落定》,2024年10月26日、27日在四川大剧院上演。该剧通过麦其土司家族的命运缩影,展现了土司制度下人性的挣扎与复杂,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光影织梦:舞台的情绪共鸣

《尘埃落定》通过光影的精妙运用,巧妙引导观众情绪,构建了一个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舞台空间。开场时,冷峻威严的灯光,象征着土司制度下权力与等级的严苛;剧情发展中,色彩的变化无不映射着人物内心的波动与时代的变迁。

该剧从故事铺垫到正式开场舞台色彩,经历了最初淡黄色到暗红色,隐喻着这是一个杀戮与剥削的时代。剧目里,大多数关于二少爷内心独白的刻画,都采用象征悲凉的蓝色。暗淡的蓝色光影,不仅暗示了他在家族中的边缘地位,更映射出他与土司制度格格不入的清醒与孤独。随着剧情推进,当绚烂的罂粟花盛开时,舞台布景灯光变得丰富多彩,多用红与黄调,预示着二少爷与卓玛感情的升温与确认。

在该剧后半段里,关于二少爷内容独白的舞台灯光,从冷色调向暖色调过渡,既映照了他内心的成长与蜕变,也预示着新的、更光明的未来正悄然到来。

高潮部分,二少爷站在官寨之巅,红色灯光下的他,被人性光辉笼罩,光影交织强化了剧情的感染力。在结尾处,舞台灯光发生最后一次变化。黄色灯光照映在二少爷与卓玛身上,雪花在灯光下闪烁,每一片都像是历史的尘埃。在傻子的期盼与努力下,终于迎来自由曙光的落定。

智愚交锋:戏剧逻辑的隐线

川剧《尘埃落定》以其深邃的主题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巧妙地编织了一幅关于权力与人性的壮丽画卷。剧中始终贯穿一条隐线——傻子到底傻与不傻,以及究竟谁是真正的愚昧者。

故事伊始,麦其土司家的大少爷凯旋而归,趾高气扬地准备处决俘虏,彰显其武勇与权威。同时,土司家的二少爷,一个常被世人视为傻子的角色,挺身而出,试图阻止这场残忍的杀戮。土司口中那句冷漠的“奴隶不算人”,揭示了那个时代无情的等级制度。大少爷对二少爷的嘲笑——“胆小怕事”“傻里吧唧”,都在进一步塑造二少爷的傻子形象。

与傻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牺牲百姓的福祉为代价,大面积种植罂粟,企图以此换取无尽财富的土司。他们的精明,是时代愚昧性的华丽外衣。太太那句“傻子你就让他傻”,不仅是对二少爷的无奈与保护,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任何超越时代思想的异端之声的扼杀。

二少爷,这个被世人误解的傻子,在卓玛的温柔鼓励下,逐渐觉醒。卓玛那句“你并不是傻,而是想太多”,如同一束光,穿透了他心中的迷雾,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他开始布施救济饥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人性尊严的尊重与维护。

结尾里,二少爷打开官寨大门,接纳“红汉人”,迎来奴隶的自由,最后却死在“白汉人”的枪下。落幕时刻,漫天雪花飘落在被大少爷砍去手臂的卓玛伤口上、傻子的衣襟上。这场雪是一个土司时代的落幕,雪花不再是随风而落,而是掷地有声地砸向地面,就像剧名《尘埃落定》一样,迎来傻子所期盼的自由曙光的落定。这一刻,他不再是世人眼中的傻子,而是拥有超前智慧与勇气的革命者,揭示了真正的智慧与愚昧的界限。

尘埃落定:暗影下的时代更迭

《尘埃落定》这部川剧,源自阿来那部被誉为中国版《百年孤独》的同名长篇小说,不仅继承了川剧独特的舞台魅力,更融入了深刻的文学批判思想,通过麦其土司家族及其周围人物的命运起伏,细腻地勾勒出了一个时代更迭的缩影。

剧中作为旧时代象征的麦其土司,他的权威与专制,以及对权力的盲目追求,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统治者的愚昧与短视。而太太、大少爷等角色,则作为土司制度的坚定维护者,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旧时代既得利益者对权与钱的留恋与不舍。

相比之下,二少爷和卓玛等角色则成为新时期思想的代表。敢于挑战土司制度权威的二少爷,关心百姓疾苦,用实际行动诠释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卓玛,作为二少爷的爱人和挚友,她的温柔与坚韧,成为二少爷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也是自由平等思想的追随者。

该剧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塑造,生动展现了一个时代更迭的全过程。从土司制度的辉煌与衰落,到新思想的崛起与胜利,每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沧桑感。观众在欣赏这部川剧时,不仅能感受到川剧独特的舞台魅力,更能深刻领悟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人性光辉的无限价值。

《尘埃落定》通过二少爷的视角,不仅展现了土司制度下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更让我们看到了在黑暗与不公中仍然闪耀着的人性光辉。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性光辉的无限颂扬。

【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4CJYB2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阿尔娜,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